對于心臟疾病我們都不陌生,心包疾病嚴重影響著患者的健康,所以當出現心臟疾病的癥狀時,必須及時的上醫院就診。心臟疾病起病緩慢,病程較長,患者更離不開家屬們細心的護理,做好心臟疾病的工作可提高患者的免疫力。那么,為了避免患有心臟疾病的癥狀,我們應該做些什么呢,下面專家將為我們講述關于心臟疾病的相關知識:
術前護理
向患者詳細介紹手術過程和并發癥的情況,女性患者需要得到更多的關心和心理支持,耐心細致地做好解釋工作,解除思想負擔。
術前常規胃腸道準備、備皮、足背動脈搏動情況、各種皮試、血常規化驗、肝腎功能、心電圖及超聲心動圖等,均應告之患者,爭取其主動配合。
術前3天停用抗心律失常藥物、訓練床上大小便、檢查各種心電監護儀、心電生理記錄儀、除顫儀、起搏器、射頻儀的性能處于最佳狀態,以備需要。將重點急救藥品如利多卡因、腎上腺素、阿托品、地塞米松和異丙腎上腺素等抽入注射器內,放于易取處備用。
術中護理
協助患者平臥于治療床上,貼好電極,連接好心電監護儀、心電生理記錄儀、射頻儀。術前30 min肌肉注射安定10 mg,鼻導管吸氧。建立靜脈通道,協助醫生進行動靜脈穿刺、心電生理檢查、標測定位及射頻消融。在標測靶點過程中,均有短暫室性心動過速,及時告知醫生略抽回導管少許,室性心動過速立刻終止。
射頻消融時,導管刺激心內膜可發生激惹性心律失常,一旦出現PR傳導阻滯應立即停止放電,同時注意觀察是否出現室顫、竇性停搏、心肌穿孔、心包填塞、導管斷裂等并發癥。
標測和消融中發生心悸7例,均通過撤回導管、停止放電而消失,當出現嚴重心律失常時,應注射抗心律失常藥物,或進行電除顫等一系列搶救措施。
本組發生Ⅲ度房室傳導阻滯1例,配合醫生予以安置臨時起搏器。對射頻消融未能誘發者,及射頻后需要驗證療效者,要進行異丙腎上腺素試驗,此時應密切觀察患者情況,配合醫生做好搶救工作。
術后護理
嚴密觀察術側足背動脈的搏動情況,穿刺處有無出血、滲血、血腫、觸痛等情況,鼓勵靜脈穿刺的患者6 h后下床活動,防止發生血栓,穿刺點出血是術后常見并發癥。
本組患者出現局部血腫1例,加強巡視,了解患者的感受,在第一時間發現病情的變化并作出及時有效的處理,本組2例一過性ST段改變,給予吸氧,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好轉。
低血容量
對術后患者立即補液1 000 ml,可有效地控制低血容量性休克的發生。術后發熱,與導管刺激和多次放電致組織損傷有關,多于第2天恢復正常。術后服用阿司匹林50 mg/次,1次/d,青霉素640萬 U靜脈點滴3 d,以防感染。
本組患者無一例發生術后感染。迷走神經反射:由于拔鞘管局部疼痛,精神緊張,使血管迷走神經反應,表現為面色蒼白、出冷汗、胸痛、頭暈、惡心、嘔吐、血壓下降。
拔管前要做好解釋安慰工作。穿刺部位局部可注射利多卡因,減輕疼痛的刺激,拔管時要嚴密觀察血壓、心率等,當心率<50次/min,血壓<90/60 mmHg時,應警惕低血壓的發生。
本組發生低血壓1例,給予吸氧,靜脈推注阿托品1 mg癥狀緩解,術后及時督便。本組發生尿潴留2例,通過心理護理、變換體位和物理誘導后排尿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