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前護理
1、心理護理
根據不同的病人給予不同的心理指導。首先護士要與病人多溝通,拉近彼此間的距離,真正了解病人的心理狀態,關心、體貼病人,耐心傾聽病人的感受,向病人講解手術的必要性及治療效果,減少緊張感,增加治療的信心;其次簡要介紹手術步驟、可能出項的反應、不適及護理對策,術后的注意事項。最后應與家屬溝通,共同穩定病人情緒,鼓勵其以正確的態度對待手術,積極主動配合治療。
2、皮膚準備
術前皮膚清潔,是保證切口感染的關鍵。事先向病人講解備皮的必要性、部位、操作方法,以防病人緊張感。備皮范圍包括兩側腹股溝和兩側頸胸部。
3、飲食護理
手術前禁食6-8小時。
4、藥物準備
手術前3-5天停用抗心律失常藥物,告訴醫生藥物過敏情況。
5、遵醫囑
檢查12導聯心電圖、X線胸片、血肝功能及乙肝5項;出、凝時間、血常規等,佩戴腕帶,以便手術中查對。
6、排便
與手術前一天訓練病人床上排便,以防術后排尿困難,進行導尿,增加痛苦。
7、建立靜脈通路
留置靜脈針于病人左手上。
術中護理
1、讓病人平臥在X光機檢查床上。
2、將各種監測裝置與患者身體連接,并用無菌單蓋住病人身體。
3、術中認真傾聽患者的主訴,多用問候和鼓勵的話語和患者交談,消除患者緊張心理。嚴密觀察血壓、心率、心律等變化,觀察有無心臟壓塞、心臟穿孔、房室傳導阻滯或其他嚴重心律失常等并發癥,并積極協助醫生進行處理。
術后護理
1、 體位護理
手術結束后,穿刺部位壓迫20分鐘后,協助醫生用彈力繃帶“8”字形加壓包扎[3],沙袋(1kg)壓迫止血,沙袋壓迫6-8小時,患肢伸直制動12小時,24小時方可下床活動,起床后應活動量循序漸進增加。
2 、飲食護理
給予易消化的流食、半流食、軟食,少食多餐,無糖尿病者多食蔬菜、新新鮮水果等食物。
3、排尿的護理
由于病人改變了以往的生活方式,不習慣在床上排尿而引起尿潴留。發現排尿困難者可誘導排尿,如讓病人聽流水聲、熱敷下腹部等方法,效果差者給予留置導尿,觀察尿量,24小時后拔出導尿管。
4、術后并發癥的護理
常見有血管穿刺并發癥、導管操作并發癥、放電消融并發癥。血管穿刺并發癥有局部出血、血腫、氣胸、血栓形成、栓塞等;導管操作并發癥有心肌穿孔、心包壓塞等;放電消融并發癥有房室傳導阻滯、心肌梗塞等。
1)術后給予持續24小時心電監護,觀察心率、心律情況,了解病人有無胸悶、頭暈等癥狀,發現心律失常等異常立即報告值班醫生,并遵醫囑進行處理。
2) 觀察穿刺處有無出血、滲血,皮膚黏膜有無瘀斑、皮下血腫。多見與病人肥胖、多次穿刺、術后沙袋壓迫時間過短、沙袋移位、肢體活動過早、高血壓等因素有關。血腫小者無癥狀,可給予理療或用50%硫酸鎂濕熱敷,每日2次,或外敷消炎止痛膏,每日更換1次;大血腫可伴局部疼痛,嚴重時可影響肢體活動,從而延遲恢復,可采用再次局部壓迫止血。
3)術后觀察病人術肢末梢皮溫、皮膚顏色、足背動脈搏動情況,下床活動后肢體有無疼痛或跛行等情況,注意病人24小時起床后,有無胸悶、氣喘等情況,特別警惕突然活動,栓子移動引起肺栓塞。早期適度按摩下肢,但嚴格掌握禁忌癥,在術前了解無下肢血管病史的情況下,術后可為病人行下肢被動按摩,以加速下肢血液循環,促進下肢靜脈回流;對于有下肢靜脈血栓、靜脈炎病史者嚴禁按摩。同時觀察病人有無胸悶、胸痛、大汗、血壓下降等心包壓塞等癥狀[4]。
5、出院指導
適當休息,避免勞累和劇烈體育活動;保持情緒穩定;睡眠充足;戒煙酒,忌辛辣、刺激食物,不宜過飽,保持大便通暢;定期門診復查心電圖、血常規、肝功能、大便潛血等,一般1個月后復查;術后1周后回復正常活動。
每次運動后自測脈搏,運動后心率不超過(220—年齡)X80%,運動方式以散步、慢跑、打太極拳、做體操等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