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肢淋巴水腫的發生除與手術方式直接相關外,術后的多種因素亦可導致或加重水腫的發生。臨床上我們觀察到,直接導致或誘發上肢淋巴水腫的具體原因多種多樣,不盡相同,但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放療
若腋清掃的患者術后接受放療,其發生水腫的幾率明顯升高。文獻報道根治術或改良根治術后加用放療,上肢水腫的發生率可以從9%上升到26%。這可能與大量的放射線導致放射野內的血管、淋巴管閉塞、損傷有關,且放療還能導致局部肌肉纖維化,壓迫靜脈和淋巴管,影響上肢淋巴回流,從而加重或引起上肢淋巴水腫。
2.感染
若術后傷口愈合不好或護理不當造成感染,會進一步損傷淋巴管,同時會阻礙淋巴管的重建和側枝循環的建立,從而加重或引起上肢淋巴水腫。
3.外傷
若術后患側上肢受外傷,可引起局部組織釋放組織胺、炎性因子等化學物質,影響血管通透性等,進一步影響微循環,從而加重或引起上肢淋巴水腫。另外外傷還有可能導致感染。
4.化學制劑刺激
術后患側上肢皮膚直接接觸各種化學制劑,則其有可能損傷皮膚或滲透入肌膚內,可引起機體組織釋放相應的化學物質甚至損傷血管、淋巴管,從而加重或引起上肢淋巴水腫。
5.勞累、負重
術后患側上肢大量運動或負重后,會使通過上肢的血液循環量增加,相應的淋巴生成量亦增多,從而加重或引起上肢淋巴水腫。
6.年齡
隨著年齡的增長,淋巴管-靜脈短路逐漸減少,同時由于新陳代謝相對較慢,淋巴重建的功能也相對較差,整個淋巴引流的代償能力下降,術后發生水腫的幾率增加。
7.肥胖
研究表明肥胖的患者術后發生水腫的幾率較非肥胖的患者要高,BMI越高水腫相對越嚴重。這可能與肥胖者更容易發生脂肪壞死,容易出現傷口愈合不良和感染。
8.高血壓
血壓升高,能使血管內物質如水、蛋白等向外滲透的總量增加,增加淋巴的生成量,從而加重或引起上肢淋巴水腫。
從上面術后淋巴水腫的誘發因素可以看出,其有些是治療帶來的副反應,我們不易預防和控制,但有些是日常生活中的失誤所致,在這些方面我們是可預防或通過努力能得到改善的。
為了盡可能降低乳腺癌術后發生淋巴水腫的風險,我們在美國淋巴水腫網站(NLN)2001年提出的降低淋巴水腫危險指導原則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特提醒術后患者應在以下幾方面多注意:
1)注意發現患肢腫脹;
2)患肢不能持重、勞累;
3)患肢防止蚊蟲叮咬,避免采血、測血壓;
4)患肢勿接觸各種洗滌劑,若洗衣服、洗碗時戴手套;
5)注意皮膚清潔衛生,沐浴后可擦油脂性護膚品,使皮膚保持濕潤,防止細菌侵入皮膚皸裂及破損處;
6)注意患側手指護理,指甲不宜剪得太短,以免損傷角質層;“倒刺”不宜扯拽,應用剪刀小心剪掉;
7)不戴過緊的項鏈和患肢的彈力手箍及其他首飾;
8)患肢不宜熱敷或冷敷,不宜蒸桑拿、泡溫泉等;
9)患肢不宜長時間或反復做同一動作,如擦地、切菜、寫字、敲鍵盤等;
10)患肢不宜做劇烈運動或甩手等動作,可進行一些動作緩慢、柔和的鍛煉,如打太極拳、八段錦等;
11)當肢體感到疼痛時要休息;
12)避免強烈日光照射;
13)冬天要注意保暖;
14)經常抬高患肢,減輕水腫;
15)若已水腫注意應用彈力套袖或彈力繃帶包扎,長時間行走或乘坐飛機應尤其注意;
16)宜低鹽、低脂飲食,限制水鈉攝入量;
17)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可進食富含蛋白、維生素、高熱量、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18)加強患肢的按摩護理,采用向心性按摩患肢,手法應適中;
19)患肢機能鍛煉宜早,且循序漸進,持之以恒;
20)患肢皮膚若有破潰或突然出現紅、腫、痛等感染跡象,應盡快就醫,積極消炎抗感染治療;
21)注意控制體重和血壓。
隨著科技水平的進步,乳腺癌術后發生淋巴水腫的幾率亦會降低。但由于乳腺癌患者生存時間較長,其暴露在各種致病因素面前的機會亦較大,我們只有在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多加留意,才能把淋巴水腫的幾率降到最低,使其不致影響術后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