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退行性病變英文是Degeneration of Joint Disease(以下簡稱DJD),也稱為骨性關節炎。主要特征為骨刺增生、椎間盤變薄。臨床癥狀表現為脊椎僵硬、酸痛,活動范圍縮小。有時會伴隨著頭暈、頭痛、手臂、腿腳麻木及脊椎相關性疾病。
矯正脊椎是一個復雜的過程,一般要經歷癥狀期、矯形期與維護期。特別要重視的是下面兩點:1.沒有癥狀的人,包括兒童,都可以接受脊椎的矯正,一般來說是越早越好,越老就越為迫切。2.定期矯正脊椎,要長期堅持下去。堅持這兩點,有助于控制DJD的發展。在臨床中有部分中老年人一直堅持定期矯正,從X線的比較來看,未有進一步DJD的發展,脊椎形狀有所好轉。患者不僅沒有老年人的一年不如一年的感覺,反而越來越精神。 從美國脊椎矯正學多年的臨床發展來看,DJD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其原因如下:
a.調整結構,合理受力
在脊柱的幾億種不同的形狀中,一般認為環樞椎是起第一主導作用的。環樞椎的168種排列組合通過下頸部影響整個脊柱的形狀。骨盆起到第二主導作用。它排列組合的結構在1280種以上。骨盆通過腰椎影響整個脊柱的結構。而脊柱的多數椎體則服從于上、下兩端的作用。 當然,先天異常與意外創傷形成的脊柱中某脊椎的問題,也會對整個脊柱產生一定的影響。
b.肌張力的作用
有的病人肌肉酸痛,緊張痙攣。經過按摩理療等會有一定的療效,只是有時效果不持久。運動損傷中,也可以由于肌肉的猛烈收縮造成脊椎的偏位。但是更多的肌肉緊張是由于脊柱內部結構調整的需要。而結構的不合理則是過多肌肉緊張的原因。過多的肌肉緊張則可以加速DJD的發展。而矯正脊椎的結構,就會改善這種狀況,減輕DJD的發展。
c.關節的緊張度
有的病人擔心如果矯正脊椎之后,脊椎的關節太松了是否會容易受傷從而加重癥狀。我認為關節本身就應該是滑動自如的。而關節周圍的肌肉與韌帶在神經控制下處于一定的基本緊張度范圍中。這個基本的緊張度是人體在多年的活動中建立起來的,具有一定的自我保護作用。 調整脊椎的結構可以改變這個緊張度。 第一,結構的改變,會使原有的控制緊張度的神經反射弧不適應。 第二,由于修復某種損傷的結果,該關節囊的韌帶會有加厚與輕度的鈣化的現象,從而使該關節僵硬化,而僵硬化又會使周圍的肌肉強度退化,緊張度降低。矯正關節后,較活的關節就會容易受傷。但是,不能因為這個原因就不矯正脊椎。而應該在矯正脊椎之后,要求病人循序漸進地進行適當的鍛煉,盡快重新建立新的平衡能力。
應當看到的是,有著2500年淵源的西方脊椎療法、有著5000年歷史的中醫推拿療法,以及骨外科脊椎手術等醫療相結合,是十分有必要的,這樣可以促進脊椎健康領域全方位、科學化的發展,從而可以打開檢查、預防、治療、保健脊椎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