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腫瘤是神經外科的常見和多發性腫瘤,是指生長于脊髓及與脊髓相鄰的組織結構,包括神經根、硬脊膜、脂肪組織、血管等處的原發或繼發腫瘤。其文獻報告為神經系統腫瘤的10%~15%。本病可發生于任何年齡,但以20~40歲多見,且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為1.5:1。脊髓腫瘤術后的常規護理內容如下。
1 監測生命體征
術畢將患者入監護室進行監護,護士及時向手術醫師及麻醉醫師了解術中情況,監護儀監測患者的血壓、脈搏、呼吸、血氧飽和度。高頸段腫瘤者要特別注意觀察呼吸,發現異常立即報告醫師處理,同時密切觀察體溫,若體溫超過38.8度,及時給予物理降溫及藥物降溫,以減少高熱對機體的不良影響。
2 臥位
患者術后常規睡硬板床,根據手術部位確定臥位,高頸段手術患者取平臥位,限制頸部活動,頸部兩側用砂袋固定,保持頭部正中位。其余部位的脊髓腫瘤患者術畢取平臥或側臥位,麻醉清醒生命體征平穩后即給患者翻身,一般每2小時翻身1次,采取軸線翻身,即翻身時保持頭、頸、脊柱呈一條直線。
3 觀察傷口敷料
隨時觀察傷口敷料情況,保持切口敷料清潔干燥,注意傷口敷料有無滲血滲液,如有滲血滲液應立即更換。
4 四肢肌力觀察
患者麻醉清醒后,護士便開始觀察記錄各肢體肌力情況,并跟術前比較,如發現肢體活動度較術前減退,即肌力下降應考慮脊髓出血或水腫,應立即報告醫師采取措施。
5 疼痛護理
本組病例中有大部分患者表現為病變部位的疼痛,術后仍有疼痛的癥狀,并且有的患者術后的疼痛比術前嚴重。因此,護理人員應做好疼痛護理,教會患者用自我放松法和注意力轉移法來緩解疼痛,并告知患者這種疼痛是暫時性的,會逐漸好轉,適當活動關節,可有助于減少疼痛的癥狀;疼痛嚴重時,可遵醫囑給予止痛藥。
6 引流管護理
觀察引流管內液體的顏色及引流量,如發現引流的顏色逐漸由紅變淡甚至無色清亮,則提示腦脊液外漏,立即報告醫師處理。保持引流管通暢,防止引流管打折、彎曲、受牽拉甚至脫出。
7 小便護理
本組患者術后均留置導尿管,為了盡快解決排尿障礙的問題,應對患者進行膀胱功能訓練。手術后宜留置尿管3~5天后拔管,留置尿管期間試夾尿管2~3天,每2~4小時開放尿管1次,一般膀胱儲尿在300~400ml時有利于膀胱自主收縮功能的恢復,也可通過記入量來判斷放尿時間。對長期留置尿管者,為避免泌尿系感染,每日用碘伏棉球擦拭尿道口1~2次,尿袋隔日更換,每2周更換氣囊尿管1次,用1/5000呋喃西林溶液250ml或生理鹽水250ml加慶大霉素8萬沖洗膀胱每日2次;囑病人多飲水,每日進水量需2500ml以上,達到自動沖洗膀胱的作用。本組病例無尿路感染發生。
8 大便護理
脊髓腫瘤切除術后,仍有可能存在排便功能障礙,往往是便秘者較多,腹瀉的較少。在飲食上應注意增加纖維素含量高的食物,減少高脂肪、高蛋白食物的攝入,但要保證患者每日所必需的熱量和蛋白質,同時攝取充足的水分。護理人員要掌握患者的排便時間、習慣,適時提醒病人,囑患者每日用手掌在腹部進行順時針按摩20~30分鐘,促進腸蠕動,以利大便排出。必要時可服用緩瀉藥,大便干結時可用開塞露。本組患者出現便秘者15例。
9 皮膚護理
患者術后臥床期間,要注意皮膚的清潔、干燥,防止潮濕等不良刺激,保持床單位清潔、整齊、舒適、無皺褶,大小便后,用溫水擦洗干凈,保護皮膚。對肢體癱瘓的患者,要定時變換體位,一般2小時翻身一次,翻身時要將身體抬起,不要在床上拖拉,以防擦傷皮膚;翻身后按摩受壓部位3~5分鐘,以免發生壓瘡。本組病例無壓瘡發生。
10 注意安全
脊髓腫瘤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肢體活動障礙或感覺異常,對冷、熱、觸壓等感覺較遲鈍,甚至消失,護理人員應防止患者發生燙傷、凍傷、壓瘡、扭傷、跌倒,向病人及家屬講解有關的預防知識,千萬不能擅自使用熱水袋及冰袋。
11 加強肢體功能鍛煉
患者術后仍存在不同程度的感覺運動障礙,在生命體征平穩后,指導并協助患者進行功能鍛煉,按摩四肢,順著神經淋巴回流方向輕輕撫摩,用手指或手掌旋轉進行揉捏,每個肢體按摩5分鐘,每天2~3次。患者有自主活動的肢體,應盡量做一些日常活動,由健側帶動患側活動,根據恢復情況從仰臥逐漸變為半臥位,待習慣后再轉為床上坐位;臥床2周后,根據病情可下床活動,要有專人保護,防止跌倒;根據身體情況逐漸增加活動量,也可以采用針灸、理療、神經肌肉電刺激,預防肌肉萎縮,促進肢體功能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