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有細致的預防性足部護理措施,但若措施執行不力,缺血組織受壓,創傷,或因肢體末端組織缺血未能及時治療,或治療后效果不好者,缺血的足部仍將出現潰瘍或壞疽,一旦發生,一般都有難愈性、易感染及致殘性。潰瘍或壞疽發生后,護理人員應積極采取措施進行護理。首先,根據潰瘍的部位、大小、深度、特點,有無分泌物或炎癥表現等,可判斷是動脈性的,還是靜脈性的。然后,結合病人身體狀況和有無糖尿病等,提出合理的護理方案,達到控制感染,促進肉芽組織生長,最終使潰瘍愈合的目的。
(一)預防和控制感染
任何潰瘍和壞疽都有潛在的感染問題,感染創面不易愈合,故首先要預防和控制感染。 局部創面處理:主要是保證潰瘍創面充分引流和創面清潔.1、用0.9%鹽水或0.4%新潔爾滅溶液沖洗傷口,并用棉球輕擦數次使臟物脫下;2、用3%雙氧水棉球輕擦或用注射器抽雙氧水沖洗傷口數次,臟物多則沖時泡沫多;3、反復重復一、二步,未能脫掉的骨頭或腐肉,不必采用其他方法處理,讓其自行脫掉;4、用干棉球擦干傷口,傷口周邊用75%酒精棉球消毒1-遍;5、處置傷口間隔時間,以病情發展的階段及傷口的變化有的不同,一般間隔兩天。以防繼續感染。各種處理都應嚴格無菌操作。對全身抵抗力差者,可遵醫囑給予廣譜抗生素,以防繼發感染或控制感染。在創口形成的藥痂一定要清除,肉芽組織生長過快或肉芽水腫,會影響上皮再生,使創口難于愈合,包扎不宜過緊,以免影響血液循環,延緩創口愈合。潰瘍創面周圍的皮膚可用溫水、中性肥皂輕柔地清洗,而后用棉球擦干。
(二)促進肉芽生長,加速創口愈合
潰瘍創面只要有足夠的血液供應,無感染和壞死,敷料濕潤,透氣性好,肉芽組織就會迅速生長,創口很快會愈合。
1.局部創面處理:壞死組織不利于創口愈合,且易繼發感染,故應及時清除潰瘍面的壞死組織,促進壞死組織分解。創面徹底清除后,可根據創面的性質,選用“蛋黃油藥劑”和“祛腐生肌散”。創面較深者,宜選用藥物浸濕的紗布松軟填塞,充分引流,使肉芽組織逐漸從創口底部生長,填充。創面滲出物過多者,可選用各種具有吸水性的敷料,如水解膠體、藻酸鈣等。此外,在出現不明的發熱、疼痛、出血、有厭氧菌感染可疑,或敷料脫出、敷料臟了,以及膿液增多、有異味等,應及時更換。但無論新鮮傷口還是感染傷口,換藥時都不要在傷口內涂撒消炎粉以及帶有顏色的藥物(如甲紫),以免影響對傷口的觀察。 敷料更換不宜過勤,揭除敷料時,勿損傷新生的肉芽組織。同時要注意局部藥物是否有過敏反應。
2.改善局部循環:防止局部受壓,臥床病人注意勤翻身,以減少局部受壓時間,必要者可使用支被架。因動脈供血不足引起的潰瘍,可作Buerger運動,有利于改善局部循環,增加側支循環。因靜脈回流障礙而引起的潰瘍,臥床及抬高患肢及用彈力繃帶包扎或穿特制的彈力襪,可促進靜脈回流。但最根本的是治療原發病,使局部循環徹底地恢復。
3.改善全身營養狀況:可根據病人的生活習慣調整飲食,所進食物應含高蛋白,高維生素。貧血者,輕者可進食含鐵量高的食品,重者應間斷輸血。若口服硫酸鋅,可為傷口提供所需的微量鋅,促進傷口愈合。給予鈣劑也可以起到止痛的作用。
1、發生靜脈炎,如屬一般留置針應拔除,更換穿刺部位,發炎部位可給予熱敷,癥狀應在3天內改善,若無改善跡象應通知醫師評估是否細菌感染。
2、若PICC(外周靜脈穿刺導入中央導管)發生靜脈炎,可先熱敷,若屬于機械或化學性靜脈炎,癥狀應可緩解,若癥狀持續,并無改善跡象,才需拔除。
3、若進行濕熱敷、可利用濕熱毛巾進行熱敷,每次20分鐘,一天4次。
4、若疑是細菌性靜脈炎,需通知醫生進行導管針與血液培養,抽血培養需從其它靜脈及導管內各抽取一支進行血液培養,以作為診斷的依據。
5、若有膿液,應培養膿性液體,需利用無菌棉棒進行;取樣前,避免消毒皮膚以免影響細菌的培養。
6、抬高患肢,促進血液循環,進行修復。
7、若疑似化學反應,需記錄。應依據靜脈輸液協會制訂的記錄方式進行記錄,以達到護理人員判斷標準的一致性。
8、避免再度穿刺已發炎的血管,發炎血管須等到癥狀完全復原,恢復彈性方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