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經痛的發病沒有什么特別的預兆,起初三叉神經痛發病時間比較短,可以說是偶爾一次性的發病。但是有第一次發病可能就會有第二次,接下來的次數會越來越多,間隔時間也會逐漸縮短,其發病時間也會逐漸的變長。于是便會越來越嚴重。
癥狀表現
1、牙痛
屬繼發性三叉神經痛,臨床常可遇到將本病誤診為牙痛,幾次拔牙總不能止痛。細心查看牙有無病變;牙痛的陣發性不太明顯;牙痛無“扳機點”牙痛的發作與食物冷熱關系很大。
2、三叉神經支炎
屬繼發性三叉神經痛,此病多發生于眶上神經,為持續性劇痛,發作后數日,部分患者額部出現帶狀皰疹。少數患者可發生角膜炎與潰瘍。病原是一種病毒。
此病有自限性,大多在1~3周內痊愈。鎮痛藥物、維生素或局部麻醉藥、糖皮質激素溶液,皆有效。
3、副鼻竇炎或腫瘤
上頜竇、頜竇、篩竇病患者均可引起頭面部痛。鑒別時應特別注意:鼻腔檢查,兩側是否一樣通暢, 細查各鼻竇的壓痛點;鼻腔有無粘液或膿液史;疼痛的發作性不明顯,此點在上額竇癌更為顯著;患側面部有時腫脹;上頜竇及額竇的透光檢查;X線檢查可幫助明確診斷。
4、血管性偏頭痛
血管性偏頭痛是周期性、輕重不等的單側頭痛,有時患者表現為前額部頭痛。此病發作前多有先兆,如同側眼看到火星,或視力減退,甚或一時性同側偏盲。頭痛發作時可持續數小時至數日。此病發作多有一定的時間規律。難以確診時可行口服麥角胺幫助鑒別診斷。
5、膝狀神經節痛
膝狀神經節在發出鼓索神經之前,發出巖大淺神經,供給淚腺以副交感神經纖維,司理淚腺的分泌。中間神經主要司理舌前2/3的味覺和耳鼓膜及外耳道后壁的感覺,也有些纖維司理頜下腺、舌下腺及口、鼻腔粘液腺的分泌。
膝狀神經節神經痛為陣發性,但發作時痛在耳內深處,向其附近的眼、頰、鼻、唇等處放射,并多在外耳道后壁有個“扳機點”。這些患者多合并面神經麻痹或面部抽搐,并有時在軟腭上、扁桃體窩內及外耳道處,發生皰疹并味覺喪失。
6、舌咽神經痛
疼痛亦為陣發性,大多在吞咽時發作。痛從扁桃體區及舌根起,向外耳道放射,亦可向耳前、耳后、耳廓或本側半個面部放射。發作時患者多用手壓迫下額角下方。在舌根背面外側及扁桃體處有“扳機點”,頸外皮膚無“扳機點”。吞咽、說話及轉頭、大笑均可引起發作,更怕吞咽酸、苦食品。
其他癥狀
1、疼痛部位
不超出三叉神經分布范圍,常局限于一側,多累及一支,以第二、三支最常受累,約占95%。
2、疼痛性質
疼痛呈發作性電擊樣、刀割樣、撕裂樣劇痛,突發突止。每次疼痛持續數秒至數十秒種。發作間歇期逐漸縮短、疼痛逐漸加重。發作頻繁者可影響進食和休息。
3、誘發因素及“扳機點”
疼痛發作常由說話、咀嚼、刷牙、洗臉等動作誘發,甚至風吹或響聲也能引起發作。有些病人觸摸鼻旁、口周、牙齦、眉弓內端等區域即可引起疼痛發作,這些敏感區域稱為“扳機點”或“觸發點”。麻醉“扳機點”常可使疼痛發作暫時緩解。因此病人為了減免發作常常不敢洗臉、大聲說話、甚至不敢進食。
4、體征
發作時可伴有同側面肌抽搐、面部潮紅、流淚和流涎,故又稱痛性抽搐。疼痛發作時病人常用手揉搓同側面部,久而久之面部皮膚變得粗糙、增厚、眉毛脫落,再因不敢吃飯、洗臉、不修邊幅,病人往往顯得消瘦、面容憔悴、蓬頭垢面、情緒抑郁。
客觀檢查多無三叉神經功能缺損表現及其他局限性神經體征,但有時由于面部皮膚粗糙、增厚或已作過封閉治療,面部痛覺、觸覺可有減退。
溫馨提示
三叉神經痛的形成與日常的飲食有一定的關系,如過量吃素而不主食的就可能會引起三叉神經痛。因為神經是燃燒及消耗糖的組織,所以如果缺少維生素B1就會引起乳酸的堆積從而使中樞神經系統中毒。所以患者要格外注意自己的日常飲食。
【參考文獻:《面癱.三叉神經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