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藥物治療
理想的抗結核藥物具有殺菌、滅菌或較強的抑菌作用,毒性低,不良反應小,不易產生耐藥菌株,價格低廉,使用方便,藥源充足;經口服或注射后藥物能在血液中達到有效濃度,并能滲入吞噬細胞、腹膜腔或腦脊液內,療效迅速而持久。
2、化療
了解抗結核藥物的作用機制并結合藥物的副作用是選擇聯合化療方案的重要依據。
采用鏈霉素(SM)、異煙肼(INH)和對氨基水楊酸鈉(PAS)三聯治療,療程1.5~2年。治愈標準為病變吸收,處于穩定而不再復發。但因療程長,部分病人由于癥狀消失而不再堅持正規用藥導致治療不徹底,常是誘發耐藥變異菌株的原因。
3、免疫治療
結核病病程中可引起T細胞介導的免疫應答,也有Ⅰ型超敏反應。結核患者處于免疫紊亂狀態,細胞免疫功能低下,而體液免疫功能增強,出現免疫功能嚴重失調,對抗結核藥物的治療反應遲鈍,往往單純抗結核藥物治療療效不佳,因此,輔助免疫調節劑可以及時調整機體的細胞免疫功能,提高治愈率,減少復發率。
4、手術治療
手術如行子宮雙側附件切除者,除有其他臟器結核尚需繼續正規藥物治療外,一般術后只需再予以藥物治療1個月左右即可。如果術前診斷不明,術中發現結核病變,清除病灶引流通暢,術中可予4~5g鏈霉素(SM)腹腔灌注,術后正規抗結核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