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天性心臟病
輕者無癥狀,查體時發現,蹲踞體征、杵狀指(趾)、肺動脈高壓、年長兒可有生長發育遲緩。患兒面色蒼白,憋氣,呼吸困難和心動過速,在鼻尖、口唇、指(趾)甲床明顯紫紺。患兒往往發育不正常,表現為瘦弱、營養不良、發育遲緩等。部分有胸痛、暈厥。部分排汗量異常。
二、冠心病
癥狀表現胸腔中央發生一種壓榨性的疼痛,并可遷延至頸、頷、手臂、后背及胃部。發作的其他可能癥狀有眩暈、氣促、出汗、寒顫、惡心及昏厥。嚴重患者可能因為心力衰竭而死亡。
三、風濕性心臟病
患病初期常常無明顯癥狀,后期則表現為心慌氣短、乏力、咳嗽、肢體水腫、咳粉紅色泡沫痰,直至心力衰竭而死亡。
四、肺性心臟病:
1.慢性肺原性心臟病:病程漫長,基礎病變不同,病情輕重不一,又往往伴有多種疾病,使其癥狀不典型,常被掩蓋或與其他疾病混淆,易造成誤診或漏診。本病發展緩慢,臨床上除原有肺、胸疾病的各種癥狀和體征外,主要是逐步出現肺、心功能衰竭以及其他器官損害的征象。
2.急性肺源性心臟病 :患者常突感呼吸困難、明顯發紺、窒息、心悸、劇烈咳嗽和咯血。多有中等程度發熱。嚴重者常致猝死,或因心力衰竭、休克、心臟停搏或心室纖顫而死亡。肺大塊梗塞區域叩診濁音,呼吸音減弱或伴有濕啰音。如病變累及胸膜可出現胸膜摩擦音或胸腔積液的體征。
五、心肌病
發癥狀通常是活動后氣促以及易于疲乏等,當心肌病是由感染引起時,患者的首發癥狀可以是突然發熱和類流感樣癥狀。患者的心率增快,同時伴有血壓下降或正常、在大腿和腹部有液體潴留以及肺中液體淤積。借助于聽診器常能聞及心臟雜音。
六、 腫瘤性心臟病
可有胸痛、昏厥、充血性左心和(或)右心衰竭、瓣膜狹窄或關閉不全、心律失常、傳導障礙、心內分流、縮窄性心包炎、血性心包積液或心包填塞。可產生廣泛的非心臟性全身表現:發熱、惡液質、全身不適、關節痛、雷諾現象、皮疹、杵狀指、發作性古怪行為、全身及肺栓塞。由于心臟表現常呈非特異性,并且可能很輕微、甚至缺乏,以致心臟腫瘤的全身表現有時可誤診為結締組織血管病變、感染、或非心臟性惡性腫瘤。
七、其他疾病導致的心臟病:
1.高血壓性心臟病:在心功能代償期,病人可無明顯自覺癥狀,在心功能失代償期,則逐漸出現左心衰竭的癥狀,開始時僅在勞累、飽食或說話過多時感心悸、氣喘、咳嗽,以后癥狀逐漸加重,上述癥狀呈陣發性發作,多表現為夜間陣發性呼吸困難并痰中帶血,嚴重時可發生急性肺水腫。
2.甲亢性心臟病:甲亢時心律失常最常見,包括竇性心動過速、房性期前收縮、陣發性心動過速、心室撲動、心房纖顫,其中最常見者為房顫。久而未治的甲亢可引起突出的心臟形狀改變,包括心房或心室擴大、心臟重量增加、心肌細胞肥大、心肌纖維間隙增寬,這些改變在甲狀腺功能恢復正常后可以改善或逆轉。甲亢患者充血性心衰的發生率大約6%,年齡大于60歲,病程長者更易發生。
3.糖尿性心臟病:糖尿病早期心率常有增快傾向。無痛性心肌梗死的發病率較高,可達24%~42%,病人僅有惡心、嘔吐、充血性心力衰竭,或表現為心律不齊,心源性休克,有些僅出現疲乏無力、頭暈等癥狀,無明顯心前區疼痛,故易于漏診與誤診。直立性低血壓,常伴頭暈、軟弱、心悸、大汗、視力障礙、昏厥,甚至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