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卒中后常可遺留各種各樣的功能障礙,偏癱是最常見的運動功能障礙之一。“挎籃畫圈”是最常見的偏癱步態,過去常被認為是腦卒中患者必然的后遺癥。
目前認為腦卒中后經過正規的康復訓練可以明顯減少或減輕偏癱的后遺癥,近十年來,“卒中單元”治療集中了腦卒中后的各種治療手段,患者入院后康復醫生即介入到患者的治療中,病情平穩24小時,即開始主動的康復的訓練,大大縮短了康復進程,避免或減輕了腦卒中的各種并發癥。正規的康復訓練開始得越早,康復效果越顯著。康復訓練遵循一定的原則,體現個體化的治療方案,其依據是每個患者的具體的功能狀況而定。康復治療遵循“劑量依賴性、時間依賴性”的原則,必須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
有人把康復看得特別簡單,甚至把其等同于“鍛煉”,急于求成,常常事倍功半,且導致關節肌肉損傷、骨折、肩部和髖部疼痛、痙攣加重、異常痙攣模式和異常步態,以及足下垂、內翻等問題,即“誤用綜合征”。主要表現為以下三種形式:
用力過度造成關節損傷 如果患者家屬或沒受過專門訓練的護理人員貿然在患者患側肢體不能主動做各種運動時幫其做過多的被動運動,就極易造成患者軟組織損傷,甚至引起關節脫位和骨折。雖然有些損傷較輕微,損傷后從外表看不到紅腫、淤血等現象,但這些損傷可以在不知不覺中引起關節內部的慢性炎癥和粘連。這種損傷最常出現于肩關節和髖關節。
不適當的肌力訓練可以加重痙攣,適當的康復訓練可以使這種痙攣得到緩解,從而使肢體運動趨于協調。一旦使用了錯誤的訓練方法,如用患側的手反復練習用力抓握,則會強化患側上肢的屈肌協同,使得負責關節屈曲的肌肉痙攣加重,造成屈肘、屈腕旋前、屈指畸形,使得手功能恢復更加困難。其實,偏癱不僅僅是肌肉無力的問題,肌肉收縮的不協調也是導致運動功能障礙的重要原因。因此,不能誤以為康復訓練就是力量訓練。
過早練習走路帶來“劃圈”步態 腦卒中患者偏癱側各關節均呈僵直狀態,上肢多表現為屈肘屈腕屈指,形似“挎籃”;下肢外旋伸膝,足尖下垂內翻“形似馬蹄足”,使得患肢“加長”,抬離地面必須借助向對側傾斜身體,并同時用力提胯,方可將下肢向上拉起,向前邁步時,還需患側用力向外側劃弧線后再落回身體前方,形似“劃圈”。如能在偏癱早期開始正規的康復訓練,在醫生指導依照偏癱康復的規律下循序漸進的進行,在患側肢體運動協調達到一定的基礎上再進行步行訓練,則能形成接近正常的步行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