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種神經性疾病,重癥肌無力患者通常會感到肌肉乏力,或者極容易產生勞累。而經過適當的休息后,疲累癥狀就能消失。臨床上大量的研究表明,重癥肌無力是一種免疫性病種。發病的主要原因是患者體內乙酰膽鹼受體數量減少而引起動作電位障礙,最終導致神經與肌肉之間傳導斷路。
重癥肌無力患者以中老年為多發群體,但是幾年來也呈現年輕化趨勢。某國的一個調查中也說,該國的發病年齡平均為三十歲。可見,這種現象是世界性的。對于重癥肌無力來說,眼部肌肉是最常見的發病表現部位。初期為間歇性無力,后期逐漸發展為恒久性。初期癥狀局限在眼部,而后期發展為眼部周圍乃至其他部位。
從二十世紀初開始,就有專家發現了重癥肌無力的發病與胸腺有著某種聯系。隨著醫學的發展,這種理論已經為醫學界所公認。胸腺在重癥肌無力疾病中關系很大,主要因為:百分之八十的患者,尤其是中青年患者都有胸腺瘤癥狀;患者的胸腺中存在某種抑制抗乙酰膽鹼受體的物質;患者經過胸腺切除手術后,病情會得到很好的控制。
重癥肌無力的治療有外科手術治療和常規的藥物治療,還有其他的微創手術。各種治療方式各有利弊,通常情況下,早期癥狀較輕微的患者適合采取藥物控制法。而病情比較嚴重的患者,最好采取手術治療,即胸腺切除,通常效果明顯。抗膽堿酯酶類藥物是藥物治療的常用藥,也有使用免疫抑制劑類藥物的。但是這種辦法收效不大。對于重癥肌無力來說,胸腺與其發病機理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目前胸腺切除手術治療是效果最好,最常使用的手段。
以往進行胸腺切除手術,都是采用擴大胸腺切除法,這樣做對患者的創傷嚴重,臨床上已經很少應用。現在,隨著醫學科學技術的提高,開始采用胸腔鏡下胸腺切除法。這種手術的效果與開胸手術一樣,但是可以很大程度上減少手術對患者的創傷,讓患者更快地恢復。
目前,胸腔鏡下胸腺切除已經成為最常用的肌無力治療方法。經過手術之后,重癥肌無力患者能恢復正常的身體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