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引進融洽的不僅是文化還有醫學,許多病人在治療的首先選擇的是西醫,但其實中醫也是一種不錯的治療方法。肝病不好治愈,是需要一定的調養,而中醫最擅長的就是調養,那么中醫治療肝病的理論是什么?是病人和家屬最想要了解的,為了幫助大家更好的治愈肝病,下面就一起來看看中醫治療肝病的理論是什么的介紹吧。
一、能改善臨床癥狀
中醫古代關于肝病的記載最早見于春秋戰國時代的中醫學巨著《黃帝內經》中,有“溺黃赤、安臥者、黃疸”,“目黃者,曰黃疸” 記述;到了晉代,葛洪所著的《肘后方》首次提出“時行發黃”,清代沈金鰲在《沈氏尊方》一書中提出“天行疫以致發黃者”俗稱瘟黃,東漢張仲景在他所著的《傷寒論》一書中指出“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茵陳湯”主之。直到今天茵陳湯仍是治療肝病的有效良方。中醫治療肝病的理論是什么?古代中醫早就對本病的傳染性有了深刻認識。肝炎主要的臨床表現分別與中醫“黃疸”“濕阻”“積聚”“臌脹”及“虛損”等病證一一對應。
二、抗病毒保肝、退黃轉陰
肝炎病人往往轉氨酶升高,轉氨酶升高就是肝有損傷,轉氨酶升高中醫認為是濕熱、內熱造成的,還有濕熱毒血引起來的,時間一長病人認為病毒能夠入血。中醫治療肝病的理論是什么?這種情況下中醫中藥采用清熱解毒或者涼血、活血、舒肝健脾的治療方法,改善肝功能,消除或者減輕肝細胞炎癥壞死以及肝組織病理損傷的修復等等都是非常有效的。改善了抗病毒保肝、退黃疸,對于肝臟的整體炎癥有一個抑制或者是減輕的作用,那么進一步防止肝纖維化、肝硬化,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質量,預后良好。
中醫中藥通過辯證和辯病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治療,我們在整體的濕熱肝瘀氣滯性、肝腎陰虛性、瘀血阻絡型,根據不同的癥狀選用不同的方劑。中醫治療肝病的理論是什么?還有一個辯病的思路在里面,你是肝炎或者轉氨酶高,或者出現了黃疸,在辯證的基礎上加了一些有針對性的能夠降酶的能夠退黃疸的藥物,比如常用的五味子、垂盆草、龍膽草、黃芪、蒲公英等等以及一些稀有藥物。抗病毒保肝中藥有它的特色,臨床上常用的抗病毒保肝藥絕大多數都是中草藥或者是中藥的提取物。
大家都清楚在治療的時候是需要有一定的認識,要不然患者和家屬很難相信這種方法能夠治愈疾病,上述就是關于中醫治療肝病的理論是什么的介紹,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