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膝關節術后康復操練的目的在于消腫止痛、增強肌力和擴大關節活動范圍,使患者盡早恢復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質量。
術后第1周
此期的目的是減輕病人的癥狀,促進傷口愈合,防止肌肉萎縮,改善關節活動范圍,增強肌力。在術后1~2天內,患者體力尚未恢復,主要應臥床休息,以靜養為主,維持關節功能位,同時可進行電療和冰療,并對踝部和腳趾進行主動活動。如可做患側踝關節的背屈運動,使該關節保持90。,并做該關節的環繞運動重復15次,每天完成2~3次。還應鼓勵病人做不活動關節的股四頭肌靜力性收縮訓練。
在術后3~6天內,患者傷口出血已經較少,引流管已經拔除,可以正常進食,這段時間重點是在有效止痛的情況下,恢復關節活動范圍,并增加肌肉力量練習。患者可在床上做活動練習(翻身、坐起、移動、坐到床邊等),患肢做直腿抬高運動,不具體要求抬起高度,但要有10秒左右的滯空時間。如有條件,開始持續被動運動,起始角度為0。,終止角度為30。~45。,在2分鐘內完成一個來回,一日2次,每次1小時,每日增加5。~10。,在2周內盡量達到或接近120。。患肢繼續做股四頭肌靜力性收縮,每次保持5~10秒,每10次為1組,一天10組。原則上,病人能主動做直腿抬高動作以后,就可以在助行器輔助下做下地步行訓練。
術后第2周
此期的重點是加強患側肢體在不負重狀態下的主動運動,改善關節主動活動范圍。患者可坐于床上,以臀部為定點,患側腳下放置滑板,并以其為動點,小范圍有節律地來回松動關節。進一步加強患肢直腿抬高運動,使患者仰臥于床,伸直并繃緊膝關節,用力將手術一側下肢抬離床面20。~30。,保持5~10 秒,然后慢慢放下。一天3組,每組20~30次。繼續進行行走訓練,積極鼓勵患者下床,可在平行杠內練習站立,或可借助其他器械,如步行車、助行器等進行樓梯、坡度的行走。
術后第3周
此期可加強患者行走步態訓練,訓練患者平衡能力,進一步改善關節活動范圍。患者側臥位,患肢在上,伸直膝關節做外展運動,踝關節呈90。,在此基礎上做前后擺動練習,在股四頭肌訓練器作用下,彎曲膝關節,由90。開始,重量為1千克。一天2次,每次15分鐘。患者可在跑步器上進行行走訓練,并在固定自行車上進行蹬車動作,并在此星期內盡量獨立完成穿褲、襪等日常生活動作。在陪護人員的保護下,借助助行器或雙拐行走練習,患肢逐漸增加負重量。一天練習3次,每次行走15~20分鐘。
一般術后1~2周即可出院,病人出院后,按醫生或康復師的指導,遵照上述康復的要求在家自行訓練或在康復門診訓練。
做人工膝關節置換以后的病人應注意:減輕體重或控制體重增長;在醫生指導下,有規律地進行鍛煉,保持膝關節周圍的肌肉力量和靈活性,至少在短期內應減少每天上下樓梯的頻率,必要時輔助使用手杖。遵照醫囑,按時復診,進行臨床和X線隨訪,如感到膝關節不適或有異常問題,應及時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