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內膜炎常多發于原已有病的心臟,近年來發生于原無心臟病變者日益增多,尤其見于接受長時間經靜脈治療、靜脈注射麻醉藥成癮、由藥物或疾病引起免疫功能抑制的患者。人工瓣膜置換術后的感染性心內膜炎也有增多。
一、藥物治療
一般認為應選擇較大劑量的青霉素類、鏈霉素、頭孢菌素類等殺菌劑,它們能穿透血小板-纖維素的贅生物基質,殺滅細菌,達到根治瓣膜的 感染、減少復發的危險。抑菌劑和殺菌劑的聯合應用,有時亦獲得良好的療效。療效取決于致病菌對抗生素的敏感度,若血培養陽性,可根據藥敏選擇藥物。由于細 菌深埋在贅生物中為纖維蛋白和血栓等掩蓋,需用大劑量的抗生素,并維持血中有效殺菌濃度。有條件時可在試管內測定患者血清中抗生素的最小殺菌濃度,一般在 給藥后1小時抽取,然后按照殺菌劑的血清稀釋水平至少1∶8時測定的最小殺菌濃度給予抗生素。療程亦要足夠長,力求治愈,一般為4~6周。
對疑患本病的患者,在連續送血培養后,立即用靜脈給予青霉素G每日600萬~1200萬u,并與鏈霉素合用,每日1~2g肌注。若治療3天發熱不退,應加大青霉素G劑量至2000萬u靜脈滴注,如療效良好,可維持6周。當應用較大劑量青霉素G時,應注意腦脊液中的濃度,過高時可發生神經毒性表現,如肌 陣攣、反射亢進、驚厥和昏迷。此時需注意與本病的神經系統表現相鑒別,以免誤診為本病的進一步發展而增加抗生素劑量,造成死亡。如療效欠佳宜改用其他抗生素。
草綠色鏈球菌引起者仍以青霉素G為首選,多數患者單獨應用青霉素已足夠。對青霉素敏感性差者宜加用氨基醣甙類抗生素,如慶大霉素 (gentamycin)12萬~24萬u/d;妥布霉素(tobramycin)3~5mg(kg?d)或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霉素),1g/d。青霉素 是屬細胞壁抑制劑類,和氨基醣甙類藥物合用,可增進后者進入細胞內起作用。對青霉素過敏的患者可用紅霉素、萬古霉素或第一代的頭孢菌素。但要注意的是有青 霉素嚴重過敏者,如過敏性休克,忌用頭孢菌素類,因其與青霉素可出現交叉過敏反應。
二、手術治療
自然瓣心內膜炎的手術治療主要是難治性心力衰竭;其它有藥物不能控制的感染,尤其是真菌性和抗生素耐藥的革蘭陰性桿菌心內膜炎;多發性栓塞;化膿性并 發癥如化膿性心包炎、瓦氏竇菌性動脈瘤(或破裂)、心室間膈穿孔、心肌膿腫等。當出現完全性或高度房室傳導阻滯時,可給予臨時人工心臟起搏,必需時作永久 性心臟起搏治療。
人造瓣膜心內膜炎病死率較自然瓣心內膜炎為高。單用抗生素治療的PVE死亡率為60%,采用抗生素和人造瓣再手術方法可使死亡率降至40%左右。因此 一旦懷疑PVE宜數小時內至少抽取3次血培養后即使用至少兩種抗生素治療。早期PVE致病菌大多侵襲力強,一般主張早期手術。后期PVE大多為鏈球菌引 起,宜內科治療為主。真菌性PVE內科藥物治療僅作為外科緊急再換瓣術的輔助手術,應早期作再換瓣術。耐藥的革蘭陰性桿菌PVE亦宜早期手術治療。其他如 瓣膜功能失調所致中、重度心衰,瓣膜破壞嚴重的瓣周漏或生物瓣膜的撕裂及瓣膜狹窄,和新的傳導阻滯出現。頑固性感染,反復周圍栓塞,都應考慮更換感染的人 造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