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心臟病(先心病)的介入治療主要方法有,一是使用球囊擴張術解除狹窄的瓣膜或血管, 如肺動脈瓣狹窄(PS) ,主動脈瓣狹窄,主動脈縮窄等;二是采用封堵器材(包括封堵傘,彈簧 圈等)堵閉心臟和血管內的異常缺損與通道,如動脈導管未閉(PDA) ,冠狀動脈瘺,肺動靜脈瘺等;另外,一些少見的先心病 如室間隔完整的肺動脈閉鎖采用經皮肺動脈瓣射頻打孔術; 肺動脈及分支狹窄, 主動脈縮窄及外 科術后血管再狹窄的支架置入術等. 隨著介入治療的日益普及,并發癥也時有發生.有醫院在 2005 年報道的 2318 例常見 4 種先心病(PDA,ASD,VSD,PS)介入治療中,并發 癥發生率為 1.47%;2005 年~2006 年全軍多中心(38 所部隊醫院)8862 例結構性心 臟病介入治療統計的并發癥發生率為 4.33%.因此,各種先心病介入治療的并發癥的發生并不罕見.
常見先心病介入治療的并發癥如下:
1.心包填塞
所有先心病介入治療過程中均可發生,最常見于 ASD 封堵術,其發生率約為 0.12%~0.47%, 二尖瓣狹窄球囊擴張術行房間隔穿刺亦容易造成,應盡早外科手術處理.
2.心律失常
最常發生在 ASD 和 VSD 的介入治療患者,VSD 更為多見,我們統計的全軍介 入治療并發癥中,各種傳導阻滯發生率最高,達 2.93%,占總并發癥的 67.71%,包括左束支 傳導阻滯,右束支傳導阻滯,三度房室傳導阻滯,二度 II 型房室傳導阻滯.三度房室傳導阻滯應植入永久起搏器.
3.封堵器脫落
封堵器選擇過小,病變解剖部位特殊,操作不當或器材本身質量問題均能導致 封堵器脫離,其發生率約為 0.12~0.47%,ASD 介入中多見.ASD 邊緣菲薄柔軟,封堵器不易 夾持殘余房間隔組織.術后 1 個 月應避免劇烈活動和用力咳嗽,防止發生封堵器的脫位.一旦封堵器脫離,患者生命體征無明顯 異常者,應立即行外科手術處理.
4.殘余分流與溶血
常見于 PDA 和 VSD,由于封堵器過小,移位或封堵器內充填物在體內損 壞造成殘余分流,血流通過封堵器時引起溶血.另外,VSD 伴有膜部膨出瘤者,瘤周組織粘連 牢固程度差,單純封堵膨出瘤的出口,囊袋可繼續增大,術后用力活動易出現封堵器的移位,造 成新的殘余分流, 甚至出現溶血. 其發生率 PDA 封堵術<0.80%, VSD 封堵術 0.51%~5.88%. 需外科手術治療.
5.三尖瓣關閉不全
多見于肺動脈瓣球囊成形術,也可見于 VSD 封堵術,但也有報道 ASD 封 堵術后出現,其發生率約 0.2%左右.主要是由于導管或導絲在通過腱索或乳頭肌,建立軌道時 損傷了三尖瓣結構, 封堵器的輸送桿在旋轉過程中也有可能纏繞周圍的腱索. 擴張肺動脈瓣狹窄 時球囊位置過低,可將三尖瓣和乳頭肌撕裂,均能造成三尖瓣關閉不全.應外科手術干預處理.
6.主動脈瓣關閉不全
主要見于 VSD,由于缺損上緣距主動脈右竇距離太近,封堵后封堵器 會影響主動脈瓣的關閉, 建立軌道時損傷了主動脈瓣, 或者術后封堵器的移位也可造成主動脈瓣 的關閉不全,其發生率<0.2%.需心臟外科手術取出封堵器并行缺 損修補.
7.空氣栓塞
導管及輸送鞘內排氣不徹底,進入心臟后帶入氣體,另外,行 ASD 封堵時,患 者深呼吸時亦可由鞘管進入氣體,造成空氣栓塞,患者可表現煩躁不安,心率減慢,嚴重時可致 腦栓塞,甚至死亡. 8.主動脈-心房瘺: 此并發癥主要發生在 ASD 封堵術后晚期,ASD 位置靠近前上方及選擇的 封堵器偏大,封堵器邊緣長期摩擦主動脈瓣根部,造成機械性損傷.另外,ASD 上緣較短時, 使用大的封堵器呈"Y"形夾住主動脈根部的方法,發生的風險較大.瘺口可位于左房,也可在 右房,亦可造成心房游離壁的破潰出現心包壓塞.
其他并發癥: 導絲,導管損傷動脈內膜,可形成動脈夾層,為較少見的并發癥.術中或 術后拔管引起迷走神經反射,器材本身質量問題出現封堵器脫載,出血,感染,發熱,導管,導 絲折斷,球囊導管嵌頓,缺氧發作,甚至死亡均是介入過程中不容忽視的問題.
上述風險相對于比較成熟的心血管外科手術而言,風險非常大啦,所以發達國家目前嚴格限制介入封堵治療。只有肌部室間隔缺損和動脈導管未閉等少數外科手術風險更大的疾病才采取介入治療。不要因為害怕皮膚切口大一些而忽視介入的更大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