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多的內科疾病中,心臟病是很高發的一種。患上了心臟病后,對于身體的傷害是較大的。對癥下藥,才能免于長期忍受病痛的折磨,心臟病的治療是患者十分關心的,今天中華醫學會全國心血管病學會冠心病介入學組成員、中國醫師協會心血管內科醫師分會常委朱國英教授將為我們詳細介紹下心臟病的介入治療,一起聽聽朱教授的介紹。
心內科教授 朱國英
專家簡介:
朱國英,女,66歲,心內科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1965年畢業于北京醫科大學醫療系。長期從事心血管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專長冠心病介入治療的臨床應用研究以及血管成形術后再狹窄機理和防治的臨床和基礎研究。現任武漢亞洲心臟病醫院院長。擔任中華醫學會全國心血管病學會委員、中華醫學會全國心血管病學會冠心病介入學組成員、中國醫師協會心血管內科醫師分會常委、亞太地區介入心臟
主持人:朱教授,您好!您是我國最早從事心臟介入診斷與治療的著名專家,成功完成了上萬例介入治療手術。作為我國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療的先行者,您能否回顧一下我國介入治療發展歷程?
朱國英教授:談到介入治療發展歷程,用“漫長”這個詞來形容非常恰當。1984年我去法國學習,回國后向國內各地區推廣冠心病的介入治療技術,20多年來我一直為之奮斗。現在看來整個介入技術的發展具有時代的烙印,70年代是球囊技術,80年代是多種介入治療技術,90年代是以支架為主,進入21世紀是藥物支架時代。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器械的改進,介入技術在不斷進步,尤其是藥物支架,無論是臨床還是基礎研究,結果都非常鼓舞人心,對于手術后再狹窄問題的解決奠定了基礎。
此次長城會參會人數如此之多,可以看出國內心血管事業的發展令人振奮,這也是我們這一代人最大的愿望。我希望我們的隊伍不斷壯大,事業蓬勃發展,使中國的研究成果在國際上占領一席之地。今年的TCT會上,有國內的代表介紹中國臨床研究的結果,也有中山醫院的手術演播并且非常成功,這都說明中國的冠心病介入事業確實取得長足的進步。
主持人:中國醫生能夠在國際會議上成功地展示自己,說明我國介入技術在國際上占有一定地位。您能否談談我國與國際上發達國家相比發展狀況是怎樣的?
朱國英教授:冠心病的介入治療是先進的科學技術,同時也是充滿風險的一項事業,可以想象從事此項技術的醫生和專家需要承受的壓力和付出的努力。直到今天,國內介入心臟病學的發展,包括冠心病、心電生理、先心病、瓣膜病、外周血管等方面的介入水平,應該說都達到了國際水平。
目前,國內整體發展趨勢很好,但是仍然存在著地區差異,發展不平衡。有些大醫院都有一支精英隊伍,他們在技術方面和國際上是完全同步的,對于國際上最新的知識都能及時了解和應用,指導臨床實踐。而有些剛起步、經驗不足的醫院就有很大的差距。
有人說中國的介入技術發展得是不是太快了?我覺得不是快,而是太慢了。為什么這么說?用冠心病介入治療舉例,從1984年開始到2004年底,在這20年中全國做的總例數不到20萬例,在這當中有80%是最近5年做的,而全世界一年做的總例數是200萬例。中國有1000多萬冠心病患者,而每年還在以10%的速度增長,這么多患者需要這項技術,但是為什么做的例數這么少?如何盡快縮短差距,加快發展速度,除了人才的培養,還要加強管理。管理的目的是為了更加健康、快速地發展,所以衛生部要出臺的準入制規范化管理就顯示得非常及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