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血疾病在生活中很常見,很多人都或多或少的被貧血疾病困擾著,貧血會給患者帶來一定的危險性,如果不及時治療,時間久了,會拖垮患者的健康,下面我們就一起看看關于貧血的治療方法。
血液內科其他的治療導航地圖
治療貧血效果,取決于病因的性質及其是否可以根除,如果病因是可以徹底清除,貧血也是可得到治療,若難治療的病因只能采取對癥治療,根據不同病因給予不同的治療原則如下:
1.出血
出血是貧血最常見的病因之一,又因不同之原因引起的,給予適當止血措施是很重要的,月經過多可用手術或荷爾蒙治療,再予以原因治療,貧血是可以治療的。
2.營養缺乏
營養缺乏引起的造血原料不足而發生的貧血,例如缺鐵性貧血,葉酸或維生素B12缺乏引起的豆芽細胞貧血及缺鐵性貧血,分別予營養來補充,貧血治療效果良好,但是引起營養缺乏的原因如不去除療效常不拘理想,即使一時見效,但停止予營養素補充,貧血很快復發。
3.慢性疾病
感染或癌癥能夠控制,貧血就能夠減輕。內分泌疾病給予矯正,貧血就可以減輕。慢性腎衰竭、肝硬化、晚期癌癥及全身性紅斑性狼瘡等造成之貧血,因為基本疾病之療效很差,除了輸血,貧血是很難減輕的。
4.藥物繼發之溶血性貧血
再患者停止與藥物接觸之后,貧血大多能很快或逐漸減輕甚至消失。但某些藥物引起的再生不良性貧血,即使病因明確,患者也未再接觸之,患者也很難恢復或治療。這時如果以骨髓移植可以獲得治療的。
治療方法
⑴缺鐵性貧血
正常人體是不易缺鐵的,因為食物中含鐵豐富,而且體內不斷衰老破裂的紅細胞所釋放出的鐵又可反復被機體所利用。但是在慢性失血(如鉤蟲并痔瘡、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結核等)、胃腸道對鐵的吸收功能不良(如胃酸缺乏)、機體對鐵的需要量增加(如妊娠期婦女)和紅細胞大量破壞(如瘧疾)等情況下,往往引起鐵的缺乏而致貧血。鐵劑是治療這類貧血的有效藥物,常用的有硫酸亞鐵、枸櫞酸鐵銨、富馬酸鐵、右旋糖酐鐵等。口服鐵劑一周,血液中網織紅細胞即可上升,10~14天達高峰,2~4周后血紅蛋白明顯增加。但達正常值常需1~3個月。為使體內鐵貯存恢復正常,待血紅蛋白正常后尚需減半量繼續服藥2~3個月。
⑵巨幼紅細胞性貧血
這類貧血是由于葉酸或維生素B12缺乏所引起。食物中每天有50~200微克葉酸在十二指腸和空腸上段吸收,正常人每天需要葉酸約50微克,一般來說不易造成缺乏。但由于某種原因致使體內葉酸貯量減少、攝入不足或需要明顯增加時(妊娠期及嬰幼兒),常常造成葉酸缺乏,引發巨幼紅細胞性貧血。維生素B12能幫助葉酸在體內循環利用,而間接地促進脫氧核糖核酸的合成。故維生素B12缺乏時亦可引起與葉酸缺乏相類似的巨幼紅細胞性貧血(又稱惡性貧血)。對巨幼紅細胞性貧血,口服一定量的葉酸即能生效,但對肝硬化或使用了葉酸對抗劑(氨甲喋呤、乙胺嘧啶、甲氧芐胺嘧啶等)所致的巨幼紅細胞性貧血,用葉酸治療無效。因為此時體內的二氫葉酸還原酶缺乏或受到抑制,不能使葉酸轉變成四氫葉酸而發揮效應,故必須用其代用品——甲酰四氫葉酸鈣治療才有效果。
對因維生素B12缺乏引起的惡性貧血,可肌肉注射維生素B12治療。單用葉酸僅能改善血象,對神經系統損害無能為力,故兩藥合用可起協同作用,療效更高。
⑶再生障礙性貧血
由于骨髓造血機能減退或衰竭而引起。血液中不僅紅細胞減少,而且白細胞和血小板也減少。對此類貧血,國內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常用藥物有苯丙酸諾龍、碳酸鋰、氧化鈷等,以刺激造血功能,對部分病人有一定效果。
綜上所述就是關于貧血的治療方法介紹,相信對于幫助患者的身體恢復有一定的作用。生活中我們要注意調理自己的身體,這樣才能避免疾病的侵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