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是老年人易患的一種心臟疾病,是指患者自覺心中悸動,驚惕不安,甚至不能自主的一種病癥。常因驚恐、勞累而誘發,時作時止,發作時常伴有胸悶、眩暈、耳鳴等癥狀。病情較輕者為驚悸,病情較重者為怔忡。中醫根據心悸的癥狀分為6種類型,即心虛膽怯、心脾兩虛、陰虛火旺、心血瘀阻、水氣凌心、心陽虛弱,根據癥狀采取針灸治療。
(一)心虛膽怯
1.癥狀和體征:心悸因驚恐而發,悸動不安,氣短自汗,神倦乏力,少寐多夢,舌淡,苔薄白,脈細弦。
2.證候分析:驚則氣亂,心神不能自主,故心悸。心不藏神,則心中惕惕、悸動不安、少寐多夢。久病損傷心氣,故氣短自汗、神倦乏力。舌脈均為心氣不足之象。
3.治法:益氣安神。以手少陰心經穴、手厥陰心包經穴為主。
4.處方
(1)主穴:心俞、巨闕、間使、神門、膽俞。
(2)配穴:善驚者加大陵;自汗、氣短甚者加足三里、復溜。
5.操作方法
(1)主穴:常規消毒后,選用直徑為0.30~0.35mm的毫針,斜刺心俞0.6±0.2寸,直刺巨闕0.5±0.6寸(向下斜刺),直刺間使0.8±0.2寸,直刺神門0.3±0.4寸,斜刺膽俞0.6±0.2寸。
(2)配穴:常規消毒后,直刺大陵0.4±0.1寸,直刺足三里1.0±0.4寸,直刺復溜0.9±0.1寸。
每日治療1次,每次治療留針20~30分鐘,留針期間行針2~3次。主穴均用捻轉補法,捻轉幅度為2~3圈,捻轉頻率為每秒2~4個往復,每次行針5~10秒。其他配穴針用補法。
6.心俞、巨闕俞募配穴,功在調補心氣,定悸安神。膽俞可壯膽氣而定志。間使、神門寧心安神。
(二)心脾兩虛
1.癥狀和體征:心悸不安,失眠健忘,面色白光白,頭暈乏力,氣短易汗,納少胸悶,舌淡紅,苔薄白,脈弱。
2.證候分析:脾失運化之權,氣血化源不足,故納少胸悶、頭暈乏力、氣短易汗。心血不足,則心悸。神明失養,神不守舍,則失眠健忘。心其華在面,氣血虛,故面色白光白、舌淡紅、脈細弱。
3.治法:養血益氣,定悸安神。以足陽明胃經穴、背俞穴為主。
4.處方
(1)主穴:心俞、巨闕、膈俞、脾俞、足三里。
(2)配穴:腹脹、便溏者加上巨虛、天樞。
5.刺灸方法
(1)主穴:常規消毒后,選用直徑為0.30~0.35mm的毫針,斜刺心俞0.6±0.2寸,直刺巨闕0.5~0.6寸(向下斜刺),斜刺膈俞0.6±0.2寸,斜刺脾俞0.6±0.2寸,直刺足三里1.0±0.4寸。
(2)配穴:常規消毒后,直刺上巨虛0.8±0.4寸,直刺天樞1.0±0.2寸。
每日治療1次,每次治療留針20~30分鐘,留針期間行針2~3次。主穴均用捻轉補法,捻轉幅度為2~3圈,捻轉頻率為每秒2~4個往復,每次行針5~10秒。其他配穴針用補法。
6.方義:心俞、巨闕如前所述。血之會膈俞可補血養心。氣血的生成,賴水谷精微所化,故取脾俞、足三里健中焦以助氣血化生。
(三)陰虛火旺
1.癥狀和體征:心悸不寧,思慮勞心尤甚,心中煩熱,少寐多夢,頭暈目眩,耳鳴,口干,面頰紅熱,舌紅,苔薄黃,脈細弦數。
2.證候分析:腎陰不足,水不濟火,以致心火內動,擾動心神,故心悸不寧、心中煩熱、少寐多夢。思慮勞心,更耗傷心陰,故心悸加重。陰虧于下,虛火上擾,則頭暈目眩、耳鳴口干、面頰紅熱。舌紅、脈細數,為陰虛火旺之象。
3.治法:滋陰降火,養心安神。以足少陰腎經穴、手少陰心經穴為主。
4.處方
(1)主穴:腎俞、太溪、陰郄、神門。
(2)配穴:手足心熱者加勞宮、涌泉。
5.操作方法
(1)主穴:常規消毒后,選用直徑為0.30~0.35mm的毫針,直刺腎俞0.9±0.1寸,直刺太溪0.6±0.2寸,直刺陰郄0.4±0.1寸,直刺神門0.3±0.4寸。
(2)配穴:常規消毒后,直刺勞宮0.4±0.1寸,直刺涌泉0.6±0.2寸。
每日治療1次,每次治療留針20~30分鐘,留針期間行針2~3次。主穴均用捻轉平補平瀉法,捻轉幅度為2~3圈,捻轉頻率為每秒2~4個往復,每次行針5~10秒。其他配穴針用平補平瀉法。
6.方義:本證源于腎陰不足,水不濟火,故取腎俞、太溪滋腎陰而上濟心火,以治其本。陰郄、神門養心安神定悸。
(四)心血瘀阻
1.癥狀和體征:心悸怔仲,胸悶心痛陣發,或面唇紫黯,舌紫黯或有瘀斑,脈細澀或結代。
2.證候分析:心主血脈,心脈瘀阻,心失所養,故心悸怔忡。血瘀氣滯,心陽被遏,則胸悶。心絡攣急,則心痛陣發。脈絡瘀阻,故見面唇紫黯。舌紫黯或有瘀斑、脈細澀或結代,均為瘀血蓄積、心陽阻遏之象。
3.治法:活血化瘀,理氣通絡。以任脈穴、手厥陰心包經穴和足太陽膀胱經穴為主。
4.處方
(1)主穴:內關、膻中、心俞、氣海、膈俞、血海。
(2)配穴:失眠健忘者加神門;氣短自汗者加復溜。
5.操作方法
(1)主穴:常規消毒后,選用直徑為0.30~0.35mm的毫針,直刺內關0.8±0.2寸,直刺膻中0.4±0.1寸(或平刺),斜刺心俞0.6±0.2寸,直刺氣海1.0±0.2寸,斜刺膈俞0.6±0.2寸,直刺血海0.9±0.1寸。
(2)配穴:常規消毒后,直刺神門0.3~0.4寸,直刺復溜0.9±0.1寸。
每日治療1次,每次治療留針20~30分鐘,留針期間行針2~3次。主穴均用捻轉平補平瀉法,捻轉幅度為2~3圈,捻轉頻率為每秒2~4個往復,每次行針5~10秒。其他配穴針用平補平瀉法,氣海加灸。
6.內關、膻中、心俞可強心定悸止痛。灸氣海助陽益氣,氣推血行。血海、膈俞活血化瘀。
(五)水氣凌心
1.癥狀和體征:心悸怔忡不已,胸悶氣喘,咳吐大量泡沫痰涎,面浮足腫,不能平臥,目眩,尿少,苔白膩或白滑,脈弦滑數疾。
2.證候分析:水為陰邪,賴陽氣以化之,腎陽虛不能化水,水邪內停,上凌于心,故見心悸怔仲不已。飲阻于上,肺失清肅,加之腎不納氣,則見胸悶氣喘、咳吐大量泡沫痰涎、不能平臥。飲阻于中,清陽不升,則見目眩。腎陽虛衰,氣化不利,水液內停,則面浮足腫、尿少。苔白膩或白滑、脈弦滑數疾,亦為水飲內停之象。
3.治法:振奮陽氣,化氣行水。以手少陰心經穴、任脈穴為主。
4.處方
(1)主穴:關元、腎俞、內關、神門、陰陵泉。
(2)配穴:伴胸悶氣喘甚而不能平臥者,加刺膻中。
5.操作方法
(1)主穴:常規消毒后,選用直徑為0.30~0.35mm的毫針,直刺關元0.8±0.2寸,直刺腎俞0.9±0.1寸,直刺內關0.8±0.2寸,直刺神門0.3±0.4寸,直刺陰陵泉0.6±0.2寸。
(2)配穴:常規消毒后,直刺膻中0.4±0.1寸(或平刺)。
每日治療1次,每次治療留針20~30分鐘,留針期間行針2~3次。主穴均用捻轉平補平瀉法,捻轉幅度為2~3圈,捻轉頻率為每秒2~4個往復,每次行針5~l0秒。其他配穴針用平補平瀉法。
6.關元、腎俞壯腎陽以行水氣,內關、神門寧心定悸,陰陵泉健脾以化水飲。
(六)心陽虛弱
1.癥狀和體征:心悸,動則為甚,胸悶氣短,形寒肢冷,頭暈,面色蒼白,舌胖苔白,脈沉細遲或結代。
2.證候分析:心陽不振,心失溫養,故心悸,動則為甚,且胸悶氣短頭暈。陽氣不足,不能達于四肢,充養于肌膚,故形寒肢冷、面色蒼白。舌胖苔白,脈沉細遲或結代,均為心陽不足、鼓動無力之象。
3.治法:溫補心陽,安神定悸。以手少陰心經穴、手厥陰心包經穴為主。
4.處方
(1)主穴:心俞、厥陰俞、內關、神門、關元。
(2)配穴:腹脹、便溏者加公孫、天樞。
5.操作方法
(1)主穴:常規消毒后,選用直徑為0.30~0.35mm的毫針,斜刺心俞0.6±0.2寸,斜刺厥陰俞0.6±0.2寸,直刺內關0.8±0.2寸,直刺神門0.3±0.4寸,直刺關元0.8±0.2寸。
(2)配穴:常規消毒后,直刺公孫0.6±0.2寸,直刺天樞1.0±0.2寸。
每日治療1次,每次治療留針20~30分鐘,留針期間行針2~3次。主穴均用捻轉補法,捻轉幅度為2~3圈,捻轉頻率為每秒2~4個往復,每次行針5~10秒。其他配穴針用補法,針后加灸。
6.心俞、厥陰俞相配可助心陽,益心氣奮陽氣。內關、神門安神定悸。關元針后加灸,以振奮陽氣。
溫馨提示:心悸患者應保持精神樂觀,情緒穩定,堅持治療,堅定信心。應避免驚恐刺激及憂思惱怒等。生活作息要有規律。飲食有節,宜進食營養豐富而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宜低脂、低鹽飲食,忌煙酒、濃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