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稱:hydrocephalus 腦積水定義
腦積水概念是指腦脊液在顱內過多蓄積。按腦脊液蓄積的解剖部位不同稱謂,腦脊液單純蓄積在腦室內者稱內部性腦積水,積水在皮質表面蛛網膜下腔者稱外部性腦積水(EH)。
腦積水病因
腦積水的病理改變為腦室系統逐漸擴大,第三腦室向下方隆起壓迫垂體及視神經交叉部,透明隔可穿破,腦實質變薄,以額葉處最明顯,甚至穿破側腦室與蛛網膜下腔相通。胼胝體、錐體束、基底節、四疊體、脈絡叢及腦干等處均可因長期受壓而萎縮。白質脫髓鞘變,神經軸受壓變形,膠質增生及神經細胞退行性變等。
腦積水是腦脊液生成或循環吸收過程發生障礙而致腦脊液量過多,壓力增高,擴大了正常腦脊液所占有的空間,從而繼發顱壓增高、腦室擴大的總稱。其原因大多是腦脊液循環通路某些部位阻塞所致,而生過多者則較少見。多發生在兩歲之內的嬰兒,可分為交通性和非交通性腦積水兩類,交通性是指腦脊液在腦表面的吸收受阻而言;非交通性是指腦室系統內的腦脊液循環阻塞。腦積水病因很多,常見的有以下幾種原因:
1)先天畸形:如中腦導水管狹窄、膈膜形成或閉鎖,室間孔閉鎖畸形(第四腦室正中孔或側空閉鎖),腦血管畸形,脊柱裂,小腦扁桃體下疝等。
2)感染:胎兒宮內感染如各種病毒、原蟲和梅毒螺旋體感染性腦膜炎未能及早控制,增生的纖維組織阻塞了腦脊液的循環孔道,或胎兒顱內炎癥也可使腦池、蛛網膜下腔和蛛網膜粒粘連閉塞。
3)出血:顱內出血后引起的纖維增生,產傷顱內出血吸收不良等。
4)腫瘤:可阻塞腦脊液循環的任何一部分,較多見于第四腦室附近,或脈絡叢乳頭狀瘤。
5)其他:某些遺傳性代謝病、圍產期及新生兒窒息、嚴重的維生素A缺乏等。
腦積水臨床表現
臨床見癥并不一致,與病理變化出現的年齡、病理的輕重、病程的長短有關。胎兒先天性腦積水多致死胎,出生以后腦積水可能在任何年齡出現,多數于生后6個月出現。年齡小的患者顱縫未接合,頭顱容易擴大,故顱內壓增高的癥狀較少。腦積水主要表現為嬰兒出生后數周或數月后頭顱快速、進行性增大。正常嬰兒在最早六個月頭圍增加每月1.2-1.3cm,本癥則為其2-3倍,頭顱呈圓形,額部前突,頭穹窿部異常增大,前囟擴大隆起,顱縫分離,顱骨變薄,甚至透明,叩診可出現“破壺聲”(Maceen)征。顳額部呈現怒張的靜脈,眼球下旋,上鞏膜時常暴露(日落征)。病嬰精神萎靡,頭部不能抬起,嚴重者可伴有大腦功能障礙,表現為癲癇、視力及嗅覺障礙、眼球震顫、斜視、肢體癱瘓及智能障礙等。由于嬰兒頭顱呈代償性增大,因此,頭痛、嘔吐及視神經乳頭水腫均不明顯。
嬰幼兒腦積水臨床表現:
嬰幼兒腦積水臨床表現主要為嬰兒出生后數周或數月內頭顱快速、進行性增大(正常嬰兒最早6個月頭圍(枕額)增長每月為1.2--1.3cm,本病可快增其2--3倍),同時頭顱骨呈圓形,額頂凸出,前囟擴大隆起,顱縫哆開,顱骨變形,叩診“破壺聲”,頭發稀少,顳額部靜脈擴張,眼球下旋,上部鞏膜時常暴露,呈落日狀。患兒精神萎靡,頭部不能抬起,嚴重者可伴有大腦功能障礙,表現為癲癇、嘔吐、抽搐、斜視,眼球震顫,語言障礙,肢體癱瘓,共濟失調,行走困難,及智力發育不全等。
年長兒童及成人腦積水的臨床表現:
由于年長兒童及成人的骨縫閉合,因此,年長兒童及成人腦積水臨床表現與嬰幼兒腦積水有所不同。
(一)急性腦積水特征
臨床一般表現為頭痛、惡心、嘔吐、視力障礙等。
(二)慢性腦積水特征
臨床以慢性顱內壓增高為其主要特征,可出現雙側顳部或全顱疼痛,惡心、嘔吐,視神經乳頭水腫或視神經萎縮,智力發育障礙,運動功能障礙等。
(三)正常顱內壓腦積水特征
臨床的主要表現有:步態不穩,運動障礙程度不一,從走路緩慢、不穩、平衡失調到不能行走,最終臥床不起;精神障礙為較早出現的癥狀之一,初期為記憶力減退,重者出現癡呆等。個別患者可有大小便失禁。兒童可見頭圍在正常值范圍或略超過正常值,精神運動發育遲緩,智力下降,學習能力差,運動障礙等。
(四)靜止性腦積水特征
臨床表現類似于正常顱內壓腦積水,腦室的容積保持穩定或縮小,未再出現新的神經功能損害,精神運動發育隨年齡增長而不斷改善。
腦積水的危害
腦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腦重量雖只占全身重量的 2% ,但其血液占全身血循環的 15% ,腦氧耗量成人為全身耗氧量的 20% ,兒童達 40% ,腦組織又是一個豐液體器官,水分占 80% ,一旦水、電解質在腦組織中病理蓄積即造成腦積水 , 直接危害生命中樞,甚至造成嚴重后果。
腦積水可由多種原因引起,臨床各種無不涉及,常見有顱內炎癥,腦血管,腦外傷,各種內源性或外源性神經毒素,缺氧水和電解質紊亂,酸中毒,肝腎功能衰竭等都可通過不同機制造成液體在腦組織內積聚而成。
①會導致智能障礙。可僅有輕度記憶力及計算力減退,常伴有遲鈍、淡漠、緘默等。重者可呈癡呆。少數可有激動、易怒、哭笑無常、幻覺、譫妄等。
②會導致行動障礙。常在精神癥狀出現后逐漸開始,有起步困難,行走緩慢不穩。肌張力和腱反射常增高,反射陽性。有時呈現輕偏癱。
③尿便障礙。尿便頻繁、失禁或困難,有時僅在晚期出現。
此外,尚可有眩暈、一過性意識障礙、眼球震顫、帕鑫森綜合征等。
腦積水診斷
(一) 病史
1. 先天性腦積水出生時即有癥狀,如較常見的Dandy-Walk異常(第四腦室孔閉鎖、第四腦室擴張、頭顱過長或小腦末端形成的囊腫堵塞了顱后窩),有家族史。
2. 繼發性腦積水可有腦炎和腦膜炎史,或生后有顱內出血史。
3. 多數病人有頭大,智能落后,精神萎靡,嗜睡,發育落后和營養不良等表現。
(二) 體格檢查
1. 頭圍增大,囟門膨出,顱縫裂開,頭顱外形變圓,叩診有破壺音,顱骨變薄,甚至呈半透明狀。額和顳部可見靜脈怒張。顱骨透照試驗陽性。
2. 兩眼落日狀,多數病人有眼球震顫。
3. 病人常有抽動,或有反復驚厥發作。另外可見顱神經麻痹,肢體癱瘓,肌張力高或共濟失調等體征。
(三)輔助檢查
1.頭顱調線檢查或CT檢查示顱腔增大,顱骨變薄,顱縫分離和前囟增大。
腦積水治療
非手術治療
適用于早期或病情較輕,發展緩慢者,其方法:
(1)應用利尿劑或脫水劑,如乙酰唑胺、雙氫克尿塞、速尿、甘露醇等。
(2)經前囪或腰椎反復穿刺放液。
手術療法
手術治療對進行性腦積水,頭顱明顯增大,且大腦皮質厚度超過1cm者,可采取手術治療,手術可分為以下幾種:
1.減少腦脊液分泌的手術:脈絡叢切除術后灼燒術,現已少用。
2.解除腦室梗阻病因手術:如大腦導水管形成術或擴張術,正中孔切開術及顱內占位病變摘除術等。
3.腦脊液分流術:手術目的是建立腦脊液循環通路,解除腦脊液的積蓄,兼用于交通性或非交通性腦積水。常用的分流術有側腦室-小腦延髓池分流術,第三腦室造瘺術,側腦室-腹腔、上矢狀竇、心房、頸外靜脈等分流術等。
哪些患者不宜手術治療?
對于重度腦積水,智能低下已失明、癱瘓,且腦實質明顯萎縮,大腦皮質厚度小于1cm者,均不透宜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