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潰瘍是一種慢性病,易復發(fā),病程長,可并發(fā)出血、穿孔、幽門梗阻、惡變等并發(fā)癥。無論內科治療或選擇外科治療都應達到消除癥狀,促進潰瘍愈合,預防復發(fā)和避免并發(fā)癥的目的。否則治療將達不到要求甚至是失敗的。臨床上隨著各種H2受體阻滯劑和質子泵抑制劑的應用,大部分都可以經(jīng)非手術治療而治愈。需手術治療的僅占10%,而且急診手術(穿孔、出血)比例增高,擇期手術比例呈下降趨勢。
1.一般治療 隨著對胃潰瘍發(fā)病機制的研究,一般治療已顯得日益重要。其中飲食和生活規(guī)律的調節(jié)是重要方面。包括停止吸煙、飲酒、嚼食檳榔等刺激性強的食物,飲食三餐有規(guī)律、有節(jié)制。對于生活工作學習緊張的病人,注意休息和勞逸結合甚至臥床休息都是必要的。
2.藥物治療 根據(jù)胃潰瘍的發(fā)病機制及藥物作用特點分成:抗酸制劑、壁細胞各種受體阻斷劑、黏膜保護劑及抗幽門螺桿菌抗生素4大類。
(1)抗酸劑:主要有碳酸氫鈉、氫氧化鋁以及許多復方制劑如胃得樂、胃舒樂等,這類藥物對于緩解癥狀有一定的療效。
(2)受體阻斷劑:
1H2受體阻斷劑:包括甲氰咪胍(西咪替丁)、呋喃硝胺(雷尼替丁)、法莫替丁(famotidine)等。后二者比甲氰咪胍的效果強4~20倍。此類藥物是通過阻滯壁細胞H2受體減少胃酸分泌,同時乙酰膽堿受體及胃泌素受體也受到抑制。甲氰咪胍:0.2~0.3 g /次, 3次/d,睡前夜間加服1次。總量不超過1.0~1.2g/d。4~8周治愈率可達60%~80%。雷尼替丁:0.15g/次,2次/d,或晚間睡前服0.3g。法莫替丁:20mg/次,2次/d,或睡前服用40mg,服用8周法莫替丁的治愈率是91%~97%。
2質子泵抑制劑:該類藥包括奧美拉唑(losec,洛賽克)20mg,1次/d,或晚間睡前服用,是迄今為止所知抑制胃酸分泌的最強藥物,幾乎能完全抑制胃酸的分泌,4周的治愈率可達95%以上。
3胃泌素受體阻斷劑:本類藥物有丙谷胺(proglumide),競爭性抑制胃壁細胞胃泌素受體的作用,從而有利于胃酸分泌和潰瘍愈合。0.4g/次,3次/d,4~8周治愈率為66.9%。
(3)黏膜保護劑:本類藥物主要是通過增加黏膜厚度促進黏液及HC03-分泌,對胃十二指腸黏膜起保護作用。包括前列腺素及表面制劑。
1前列腺素類:促進胃黏液分泌,抑制胃酸的分泌。6周潰瘍治愈率是80%。它還能有效地預防應激性潰瘍及出血。包括以下:米索前列醇:200mg/次,4次/d。恩前列素:35μg/次,4次/d。阿巴前列素:100μg/次,4次/d。
2表面制劑:包括以下藥物。硫糖鋁(sucralfate):是硫酸化蔗糖的堿性鋁鹽,它在水中可釋放出硫酸化蔗糖和氫氧化鋁,分別具有抑制胃蛋白酶活性和中和胃酸的作用。它的分子在酸性環(huán)境中崩解成具有活性的帶負電的顆粒,形成一種粘性糊狀復合物。選擇性地黏附到潰瘍基底構成一層保護性屏障,此外它也有刺激HCO3-和黏液分泌的作用。用法是:1g/次,4次/d。三鉀二櫞絡合鉍(De-Nol,得樂),是一種膠質枸櫞酸鉍鹽,其作用機制與硫糖鋁類似,同時本藥是幽門彎曲弧菌的殺菌劑,因此本藥臨床應用很廣。
(4)抗幽門螺桿菌類藥:近來研究表明胃炎和胃十二指潰瘍與幽門螺桿菌的感染有很大關系。有關資料顯示,HP感染發(fā)展為消化性潰瘍的累積危險率為15%~20%,成功清除幽門螺桿菌(Htelicobacter pylori,Hp)后,胃炎及潰瘍亦被治愈,隨訪1年以上,復發(fā)率從80%下降至20%。常用藥物有:
1鉍劑:如三鉀二櫞絡合鉍、膠態(tài)果膠鉍等。
2四環(huán)素:250mg~500mg/次,3次/d,也可用阿莫西林代替四環(huán)素,如兒童患者。
3甲硝唑:200~500mg/次,3次/d。國外主張三藥聯(lián)用,連續(xù)2周,HP清除率可達80%~90%。
此外對于胃潰瘍的藥物治療還有如:生長抑制素八肽(sandostatin,善得定),它的作用是普遍地抑制消化系統(tǒng)消化液的分泌。對胃潰瘍出血以及應激性潰瘍出血均有一定療效。此藥還廣泛應用于胰腺炎、胰瘺、腸瘺、門脈高壓癥等疾病的治療。
3.手術治療 隨著醫(yī)藥事業(yè)的發(fā)展和藥物在消化性潰瘍治療中的作用,消化性潰瘍在治療上有了很大變革。目前應用的抗?jié)兯幬锟稍?周內使75%的潰瘍愈合,8周內使85%~95%的潰瘍愈合。藥物治療后復發(fā)率也在不斷下降。而且大量臨床資料顯示擇期手術在減少,急診手術(尤其是因穿孔、大出血)比例在上升。但對于胃潰瘍外科手術治療較十二指腸潰瘍手術治療的適應證要適當放寬。理由如下:①藥物治療后仍有40%病人會復發(fā),難以治愈。②胃潰瘍較十二指腸潰瘍更容易發(fā)生出血、穿孔,且較嚴重,高齡患者多,病死率更高。③10%~20%的胃潰瘍可合并十二指腸潰瘍,內科藥物治療難治愈,多需手術治療。④胃潰瘍可發(fā)生癌變,發(fā)生癌變率為1.5%~2.5%。且胃潰瘍與早期胃癌有時難以鑒別,有相當部分資料顯示術前診斷為良性潰瘍,術后病檢都報告為胃癌。Mountoford報道265例良性潰瘍,隨訪3年,竟有14%最后被證實為惡性,顯然包括原發(fā)性惡性潰瘍在內。因此活檢即使未發(fā)現(xiàn)癌細胞,如潰瘍長期不愈,也應手術治療。
(1)手術指征:①嚴格內科治療8~12周,效果不滿意,潰瘍不愈合;②內科治療后潰瘍愈合,但又復發(fā)者;③復合性胃十二指腸潰瘍;④幽門前或幽門管潰瘍;⑤高位胃小彎潰瘍;⑥并發(fā)出血、穿孔、癌變以及穿透性潰瘍等;⑦不能排除癌變或惡性潰瘍者;⑧年齡大于45歲者;⑨巨大潰瘍,直徑大于2.5cm;⑩既往有大出血、穿孔病史者。
(2)術式選擇:胃潰瘍的術式選擇,應該根據(jù)潰瘍的部位和潰瘍的性質來測定。應滿足以下條件:①治愈潰瘍同時,盡可能切除潰瘍病灶;②防止?jié)儚桶l(fā);③術后并發(fā)癥少,能夠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和使勞動力得到保存;④防止癌腫遺漏;⑤所選手術盡量符合生理,同時手術本身應安全,簡便易行。實際上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一種術式能夠完全滿足以上要求。因為胃潰瘍不只是一個局部病變,而是一個全身性疾病,同時發(fā)病機制并未完全弄清楚。因此對于選用何種術式為最佳,存在著不少的爭論。只有隨著基礎、臨床及各種實驗研究的不斷發(fā)現(xiàn)才能使胃潰瘍手術日趨完善與成熟。
目前治療胃潰瘍的各種手術概括起來可分為3大類:①各種胃大部切除;②各種迷走神經(jīng)切斷術;③各種腹腔鏡手術,如腹腔鏡下胃大部切除術、腹腔鏡下迷走神經(jīng)切斷術、腹腔鏡下胃穿孔修補術等。
(3)常用術式:
1胃大部切除術:按其重建方式的不同又分為畢(Billroth)Ⅰ式、畢Ⅱ式和Roux-en-Y胃空腸吻合。
A.畢Ⅰ式:即胃大部切除后胃十二指腸吻合,本術式理論上具有以下優(yōu)點:a.切除了潰瘍及其周圍胃炎區(qū)域;b.切除了胃竇部,此為胃潰瘍的好發(fā)部位和胃泌素產(chǎn)生的部位;c.比較符合生理,操作較畢Ⅱ式相對簡單,術后并發(fā)癥少。缺點是可能存在胃切除范圍不夠,吻合口腔的狹窄。臨床上對于Ⅰ型胃潰瘍如無幽門梗阻和排除了癌變者,以畢Ⅰ式首選。
B.畢Ⅱ式:即胃大部切除后行胃空腸吻合術,十二指腸殘端縫合或曠置。畢Ⅱ式胃大部切除術能夠切除足夠大的范圍而不致吻合口張力過大。吻合口的大小可根據(jù)情況選擇,但手術操作比較復雜,術后并發(fā)癥多。臨床上對于Ⅱ型、Ⅲ型胃潰瘍、高位胃潰瘍、巨大胃潰瘍、Ⅰ型潰瘍合并幽門梗阻、十二指腸變形者應以畢Ⅱ式首選。
C.Roux-en-Y胃空腸吻合術:即胃大部切除后殘胃與空腸的Y形吻合,此術式對于防止反流和小胃綜合征有較好的效果,實際它應屬于畢Ⅱ式的范疇,但有人認為胃空腸吻合口潰瘍較傳統(tǒng)的畢Ⅰ式、畢Ⅱ式高。
2各型迷走神經(jīng)切斷術:對于迷走神經(jīng)切斷術在胃潰瘍外科治療中的應用存在爭議。國內一些學者認為對于胃潰瘍的治療,不宜作任何形式的迷走神經(jīng)切斷術,但近來國外很多文獻中對此類手術得到了很樂觀的結果。迷走神經(jīng)切斷術治療消化性潰瘍的理論基礎是減少了因迷走神經(jīng)興奮而引起的胃酸胃液的分泌。如果切斷迷走神經(jīng),胃液分泌可降至75%。目前國內外應用得較多的術式是:A.高選性迷走神經(jīng)切斷術(HSV)或稱壁細胞迷走神經(jīng)切斷術(PGV)。B.迷走神經(jīng)干切斷加胃竇切除術(TV+A)。C.選擇性迷走神經(jīng)切斷術。此外高選性迷走神經(jīng)切斷術又有很多改良手術,如擴大壁細胞迷走神經(jīng)切斷術、 Taylor手術、保留交感神經(jīng)的高選迷走神經(jīng)切斷術等。以上手術均有更低的術后復發(fā)率或手術操作更簡便的特點。
3各種腹腔鏡手術:目前在消化性潰瘍中的應用主要有:A.腹腔鏡下胃大部切除術;B.腹腔鏡下高選性迷走神經(jīng)切斷術 (主要是Taylor手術);C.腹腔鏡下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修補術3類。腹腔鏡手術較傳統(tǒng)手術具有創(chuàng)傷小、更安全、術后恢復快等優(yōu)點,是將來普外科發(fā)展的一個十分有前途的方向和趨勢。第二軍醫(yī)大學長海醫(yī)院沈炎明、仇明等報道腹腔鏡下行胃次全手術14例,手術平均時間3.5h,平均出血量200ml,術后48h恢復飲食下床活動,術后平均住院日7.5天。至于腔鏡下高選性迷走神經(jīng)切斷術和潰瘍穿孔修補術國內都多有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