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激性潰瘍采取通過早期插入胃管的連續胃腔內pH值及黏膜內pH值監測。治療原發病。減少胃內氫離子濃度,拮抗氧自由基,抗膽堿類藥物的應用,應激性潰瘍大出血的治療。經6-8小時的非手術治療無效,或出血合并穿孔者可通過手術治療。
首先是處理原發病,其次是維持胃內pH在4.0以上。包括以下措施:
一、全身治療
去除應激因素,糾正供氧不足,維持水、電解質、酸堿平衡,及早給予營養支持等措施。營養支持主要是及早給予腸內營養,在24~48小時內,應用配方飲食,從25ml/小時增至100ml/小時。另外還包括預防性應用制酸劑和抗生素的使用,以及控制感染等措施。
二、靜脈應用止血藥
如立止血、PAMBA、維生素K1、垂體后葉素等。另外還可靜脈給埃索美拉唑、法莫替丁等抑制胃酸分泌藥物。
三、局部處理
放置胃管引流及沖洗或胃管內注入制酶劑,如埃索美拉唑、凝血酶等。可行冰生理鹽水或蘇打水洗胃至胃液清亮后為止。包括胃腸減壓、胃管內注入硫酸鋁等保護胃十二指腸黏膜,以及注入H2受體拮抗劑和質子泵抑制劑等。
四、內鏡治療
胃鏡下止血,可采用電凝、激光凝固止血以及胃鏡下的局部用藥等。
五、介入治療
可用選擇性動脈血管造影、栓塞、注入血管收縮藥,如加壓素等。
六、手術治療
僅10%應激性潰瘍出血病人需手術治療。手術的指征為:開始就是大出血,快速輸血而血壓仍不能維持;持續少量出血或間斷出血,24~48小時輸血量達2~31。對于手術方式的選擇意見比較分歧。最早是作胃大部切除術。但術后常再出血,說明胃大部切除術切除粘膜的范圍不夠,未能切除所有出血的病灶,或防止殘留的粘膜產生新的出血病灶。全胃切除術血效果固然好,但應激性潰瘍病人全身情況極差,手術死亡率很高,術后很多后遺癥。現在一般采用降胃酸加/或切除部分粘膜的手術以及胃血管的斷流術。前者包括胃大部切除術,迷走神經切斷術和迷走神經切斷術加部分胃切除術。迷走神經切斷術不但能降低胃酸分泌,還能使胃內的動靜脈短路開放,減少至胃粘膜的血流。有的資料表明迷走神經切斷術的止血效果與胃大部切除術相似,但再出血率與死亡率均比胃大部切除術低,而胃部分切除術加迷走神經切斷術的止血效果比前二者均好,再出血率比前二者均低。胃血管斷流術即將胃的血管除胃短動脈外全部(包括胃左、右動脈及胃網膜左、右動脈)切斷結扎。有人報告術后再出血率低,胃并不壞死,也不發生胃部分切除后的并發癥。
溫馨提示:有人主張作胃部分切除術后用Roux-en-Y法重建胃腸道,以防止膽汁反流,損害胃粘膜。對于術后再出血的病人應盡早再次手術,最好采用近全胃切除或全胃切除術即止血效果可靠的手術,因為這類病人不可能耐受第二次術后出血和第三次止血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