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痛是一種常見病,對于我們而言,熬夜等壞的生活習慣是導致頭痛的主要原因,都深深困擾著我們,中醫文化源遠流長,診斷治療疾病有自己獨特的理論。那怎么用中藥來調理頭痛問題,曾經出現的三大歷史名方不可不知。
一、六味地黃丸
首見于北宋錢乙《小兒藥證直訣》書中,現為臨床常用補傭有效方劑之一。歷代醫家對其理、法、方、藥進行了廣泛探討和研究,特別是近代吸取現代醫學及科學理論成果,采用先進研究手段,對六味地黃丸的藥理作用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其機理得到了較清楚的認識,這不僅為臨床應用六味地黃丸提供了科學依據,而且拓寬了六味地黃丸的應用范圍。
方名釋義:名六味者,有兩種含意,一是由熟地黃,山萸肉,山藥,澤瀉,牡丹皮,茯苓六味藥組成;二是方中六種中藥的酸苦甘辛咸淡六味俱備,以地黃(用重量)冠名者,重在補腎,故名。 適應癥臨床特征,頭暈頭痛,頭昏耳鳴,健忘,煩燥易怒,失眠多夢,大便干結。原處方:熟地黃24克 山萸肉12克 干山藥12克 澤瀉9克 茯苓9克 丹皮9克。成藥瓶裝六味地黃丸,市上有售。按原方比例配成中藥湯劑可用水煎服,每天一劑,每日三次,飯后溫服
二、補中益氣湯
是金元四大家之一,“補土派”東垣創立,集中體現了東垣“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的著名論斷。本方為補氣陽的代表方。
方名釋義:東垣認為脾胃是人體元氣之本,精氣升降運動的樞紐,在脾胃氣機升降方面,又特別強調脾胃生長。因此,脾胃虛衰,元氣不足,陽氣下陷,體倦,故頭痛頭暈為病。
頭痛臨床表現特征:頭痛而暈,體倦乏力,心慌,氣短等。病程長,舌質淡,脈細弱。 原處方:黃芪3克 甘草15克 人參(去蘆)1克
當歸身(酒洗焙干)1克桔皮、升麻柴胡各0.5克,都作一次水煎服。市場上有成藥瓶裝的補血益氣丸出售。
三、血府逐瘀湯
是清朝中醫活血化瘀療法,集大成者王清任創立的活血化瘀代表方,由于其選藥精當,組方嚴密,兼之臨床而效果顯著。被歷代醫家所推崇。其藥見于《醫林改錯》一書中,為治療血瘀胸中常用方。
方劑釋名:“血府”是王清任概括膈膜功能而提出一個重要概念,他所悟出的概念將“胸中”、“血府”、“血瘀”三個概念聯系起來,這一個認識以完整的思維形式固定下來。在治療上,認為應采用活血祛瘀藥為主的血腑逐瘀湯。
頭痛臨床表現特征為:頭痛日久,部位固定,痛處都有外傷史,經痛色暗,惡夢易失眠。
原處方:當歸10克,生地10克,桃仁12克,紅花10克,枳殼6克,赤芍6克,柴胡3克,甘草6克,桔梗4.5克,川芎4.5克,牛膝10克。每天1劑,每日3次,飯后溫服。
溫馨提示:頭痛患者要注意良好的生活習慣,不要熬夜,不要淋雨,假使你每天服用大量的咖啡因,你的血管將擴張,可能促成頭痛。因此,最好限制每天最多喝兩杯咖啡。
參考文獻:【《專家診治頭痛(升級版) 》《頭痛臨床診斷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