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腸癌在早期時表現的癥狀和常見病癥痔瘡很相似,便血是最為常見的現象,如果病人對直腸癌知識缺乏了解,就會認為是痔瘡現象,對疾病的治療也會松解很多,就連一些醫生也會出現誤診現象,疾病如不能得到及時治療,病情就會惡化,病人的健康和生命就會受到威脅,因此檢查對于直腸癌的治療至關重要。
一、直腸肛門指撿
肛指檢查簡單易行,直腸指檢目前仍是直腸癌手術前一系列檢查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檢查方法。
二、實驗室檢查
1、大便隱血試驗
此方法簡便易行,是大腸癌普查初篩方法和結腸疾病的常規檢查。有條件者還可應用免疫學方法以提高正確率。
2、血紅蛋白檢查
凡原因不明的貧血,血紅蛋白低于100g/L者應建議作鋇劑灌腸檢查或纖維結腸鏡檢查。
3、血清癌胚抗原(CEA)檢查
CEA檢查不具有特異性的診斷價值,因此不適合作為普查或早期診斷,但對估計預后、監察療效和復發方 面具有一定幫助。
三、內鏡檢查
凡有便血或大便習慣改變、經直腸指檢無異常發現者,應常規進行乙狀結腸鏡或纖維結腸鏡檢查。內鏡檢查能在直視下觀察病灶情況,并能取活檢作病理學診斷。
纖維結腸鏡檢查就目前而言是對大腸內病變診斷最有效、最安全、最可靠的檢查方法,絕大部分早期大腸癌可由內鏡檢查發現。
四、雙重對比造影
傳統的鋇劑灌腸X線檢查對早期癌和大腸腺瘤顯示常有困難,而氣鋇雙重對比造影技術已大大提高了早期大腸癌和小腺瘤的發現率和診斷準確卒,目前已成為放射科常規檢查。
五、CT診斷
CT不能作為早期診斷的方法,但CT對結腸癌的分期有重要意義,尤其對于估計不能直接手術,而在應用外放射或局部腔內放療后有可能被手術切除的病人更有價值。CT對晚期直腸癌和復發性直腸癌的手術估計有較大意義,可以直接觀察到腫瘤侵犯骨盆肌肉(提肛肌、閉孔內肌、尾骨肌、梨狀肌、臀肌)膀胱和前列腺。
手術后3個月時可作盆腔CT檢查,作為基礎片,以便于隨訪時對照用。手術后2~3年內應每隔6~8個月作一次CT檢查,或當CEA升高時復查CT。此外,CT對復發性直腸癌應用放療可提供正確的定位,并確定適當的靶體積。
六、超聲顯象檢查
直腸內超聲顯象檢查是以探測直腸癌外侵和腫瘤對直腸壁的浸潤程度為目的的一種新的診斷方法,于1983年起開始應用于臨床。直腸內超聲顯象檢查能正確地診斷出腫瘤所侵犯的部位及大小。
七、磁共振檢查
有研究者稱對直腸癌的外侵,磁共振檢查(MRI)較CT更有意義。但目前磁共振還有不少技術問題需要完善,對磁共振所提供的圖象認識也需進一步深化,同時與腔內超聲顯象相比,磁共振檢查費用昂貴也是其廣泛應用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