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溝疝一般均需作手術治療。但一周歲以內的患兒,隨著生長發育,腹壁肌肉增強有自愈可能,可暫緩手術。妊娠后期引起的腹股溝疝在分娩后也可能會消失。
一、非手術療法
適用人群:僅適用于嬰兒腹股溝疝,年老體弱或伴有其他嚴重疾病的病人。常用方法是使用疝帶。下列情況禁忌使用疝帶:
1.不可回復、嵌頓和絞窄性疝絕對禁忌使用疝帶治療。
2.巨大疝。
3.并發睪丸下降不當或鞘膜積液等也不宜用疝帶治療。
4.2歲以上幼兒不宜用疝帶,因紗制疝帶多無效,橡皮、皮革或金屬制的疝帶又對其刺激過大,且有傷于精索。
方法:嬰幼兒宜用紗制疝帶。因其用法簡便,對腹股溝區能提供平均而堅實的壓力,有效地防止疝內容物進入疝囊,如加用適當的保護措施(如撲粉),可以不傷及皮膚。這種疝帶必須日夜佩戴,唯嬰兒洗澡時疝帶應該調換。臨床上確有少數嬰兒用疝帶治療1年左右的時間獲得痊愈,但如疝帶佩用6個月后疝仍然脫出者估計痊愈無望,宜手術治療為妥。
具體操作為:斜疝先予復位后用手指按住內環處不使脫出,彈性疝帶挽成圈后就放在內環處,將彈性疝帶穿過圈子形成一個結.恰好壓在內環處,而疝帶頭則壓在腹股溝上,向后繞過臀部,緊系在后背部正中位置。
疝帶如已不能有效地托住疝內容物,就應考慮改用手術療法,如一旦發生疼痛或不能回納,更應立即就醫,防止發生嵌頓及絞窄。
應用疝帶常對精索造成受壓的情況,結果形成鞘膜積液、精索神經炎或偶爾可以發生睪丸萎縮現象,長期佩用疝帶也會引起疝囊與周圍組織的粘連,導致腹壁各層組織的正常解剖模糊不清或萎縮退化,反而使手術修補更為困難,更易術后復發,故除非有明顯的手術禁忌情況存在,任何腹股溝疝均應以手術療法為佳。
二、手術療法
手術是腹股溝疝的主要治療方法,適用于1歲以上的小兒斜疝及各種成人腹股溝疝。手術目的是高位結扎疝囊并加強腹壁薄弱部分。
術前準備應注意局部及全身有無感染病灶,高齡病人更應了解其有無呼吸,循環,肝、腎等功能衰竭和糖尿病等情況。絕不應視疝修補為“小手術”,而忽視全面檢查和必要的準備和治療。巨大的腹股溝疝病人,術前應臥床休息,使疝內容物全部回人腹腔內,以便術后切口良好愈合。巨大的腹壁切口疝手術前可采用一段時間的氣腹治療,以松弛腹壁,并根據需要準備闊筋膜或移植物以修復缺損。
有絞窄者與一般急性腸梗阻病例準備相同,積極糾正水電解質失衡并應用抗生素。股疝絞窄時有些病人局部包塊不增大,壓痛不明顯,容易漏診,應予注意。
術前局部皮膚進行多次情況,手術前晚或手術當日剃毛,進手術室前讓病人排尿,使膀胱空虛,避免術中損傷膀胱。有腸梗阻者術前應置胃腸減壓管。以防術中嘔吐。一般疝修補不用抗生素,若有特殊情況需要預防性抗生素時,必須在術前1小時左右與麻醉術前用藥同時肌注,使手術時組織內抗生素達到高濃度。術后應用抗生素預防切口感染無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