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動脈狹窄(renal artery stenosis)常由動脈粥樣硬化及纖維肌性發育不全引起,在我國及亞洲,還可由大動脈炎導致。動脈粥樣硬化是最常見病因,約占腎動脈狹窄病例的80%,主要見于老年,而后兩種病因則主要見于青年人,女性居多。
腎動脈狹窄
腎動脈狹窄常引起腎血管性高血壓(renal vascular hypertension),這是由于腎缺血刺激腎素分泌,體內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RAAS)活化,外周血管收縮,水鈉潴留而形成。動脈粥樣硬化及大動脈炎所致腎動脈狹窄還能引起缺血性腎臟病(ischemic nephropathy),患側腎臟缺血導致腎小球硬化、腎小管萎縮及腎間質纖維化。
【臨床表現】
腎動脈狹窄由動脈粥樣硬化或大動脈炎引起者,常有。腎外系統表現,前者可出現腦卒中、冠心病及外周動脈硬化,后者可出現無脈病。
(一)腎血管性高血壓
常呈如下特點:血壓正常者(特別是年輕女性)出現高血壓后即迅速進展;原有高血壓的中、老年患者血壓近期迅速惡化,舒張壓明顯升高。重癥患者可出現惡性高血壓(舒張壓超過130mmHg,眼底呈高血壓3或4期改變);不應用抗RAAS藥物如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血管緊張素Ⅱ受體1(ATlR)拮抗劑(ARB)、β受體阻斷劑,高血壓常難以控制。此外,約15%的本病患者因血漿醛固酮增多可出現低鉀血癥。單側腎動脈狹窄所致腎血管性高血壓,若長久不能良好控制,還能引起對側腎損害(高血壓腎硬化癥)。
(二)缺血性腎臟病
可伴或不伴腎血管性高血壓。腎臟病變主要表現為腎功能緩慢進行性減退,由于腎小管對缺血敏感,故其功能減退常在先(出現夜尿多,尿比重及滲透壓減低等遠端腎小管濃縮功能障礙表現),爾后腎小球功能才受損(患者腎小球濾過率下降,進而血清肌酐增高)。尿改變常輕微(輕度蛋白尿,常<1g/d,少量紅細胞及管型)。后期腎臟體積縮小,且兩腎大小常不對稱(反映兩側腎動脈病變程度不等)。
另外,部分腎動脈狹窄患者腹部或腰部可聞及血管雜音(高調、粗糙收縮期或雙期雜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