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網膜下腔出血 (英文: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 病名,是指蛛網膜下腔中出血的現象。常見的病因是腦動脈畸形,動脈瘤,血液疾病等。然而其診斷方法也是不盡相同。
一、檢查
1、血常規、尿常規和血糖
重癥腦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在急性期血常規檢查可見白細胞增高,可有尿糖與尿蛋白陽性。急性期血糖增高是由應激反應引起的。血糖升高不僅直接反映機體代謝狀態,而且反映病情的嚴重程度。血糖越高,應激性潰瘍、代謝性酸中毒、氮質血癥等并發癥的發生率越高,預后越差。
2、腦脊液
均勻一致血性的腦脊液是診斷蛛網膜下腔出血的主要指標,注意起病后立即腰穿,由于血液還沒有進入蛛網膜下腔,腦脊液往往是陰性。等到患者有明顯腦膜刺激征后,或患者幾小時后腰穿陽性率會明顯提高,腦脊液表現為均勻一致血性、無凝塊。
絕大多數蛛網膜下腔出血腦脊液壓力升高,多為200~300mmH2O,個別患者腦脊液壓力低,可能是血塊阻塞了蛛網膜下腔之故。
腦脊液中蛋白質含量增加,可高至1.0g/dl。出血后8~10天蛋白質增加最多,以后逐漸減少。腦脊液中糖及氯化物含量大都在正常范圍內。
蛛網膜下腔出血后腦脊液中的白細胞在不同時期有3個特征性演變過程。①6~72h腦脊液中以中性粒細胞為主的血細胞反應,72h后明顯減少,1周后逐漸消失。②3~7天出現淋巴-單核吞噬細胞反應,免疫激活細胞明顯增高,并出現紅細胞吞噬細胞。③3~7天腦脊液中開始出現含鐵血黃素吞噬細胞。14~28天逐漸達到高峰。
二、診斷
1、高血壓性腦出血
也可見反應遲鈍和血性腦脊液,但有明顯局灶性體征如偏癱、失語等。原發性腦室出血與重癥SAH患者鑒別見表1。小腦出血、尾狀核頭出血等,因無明顯的肢體癱瘓也易與SAH混淆,CT和DSA檢查可以鑒別。
2、顱內感染
結核性、真菌性、細菌性和病毒性腦膜炎等可有頭痛、嘔吐及腦膜刺激征,但先有發熱,CSF檢查提示為感染,并需與SAH后發生化學性腦膜炎鑒別。SAH腦脊液黃變、淋巴細胞增多,應注意與結核性腦膜炎區別,但后者CSF糖、氯降低,頭部CT正常。
3、約1.5%的腦腫瘤
可發生瘤卒中,形成瘤內或瘤旁血腫并合并SAH;癌瘤顱內轉移、腦膜癌癥或CNS白血病也可見血性CSF,根據詳細病史、CSF檢出瘤細胞和頭部CT可以鑒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