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般檢查
直接觀察患者注視正前方或令患者追隨檢查者手指向某方向移動時的眼震情況。有些需單眼遮蓋進行檢查。為此,檢查時應注意下列各點:
1.是隱性或潛伏性還是顯性眼球震顫。
2.眼震是聯合性—兩側眼球的運動彼此一致,還是分離性。
3.眼震的類型、方向、程度、頻率、幅度等。
4.有無休止眼位。
二、特殊檢查
眼震電流圖等器械檢查。
眼球震顫是指兩眼有節律不隨意地往返擺動。這是一種與視覺、迷路及中樞等控制眼球位置有關的因素所致眼位異常,也是為適應身體內外環境改變而出現的代償性動作。
三、分類診斷
(1)先天性眼顫
出生后即出現擺動式雙眼顫動,并持續終生,或無自覺癥狀或有其他先天性眼疾如視網膜和屈光介質病。
(2)點頭痙攣
常見于4~12個月齡嬰兒,表現為擺動式雙眼震,水平、垂直或旋轉性,伴點頭或扭頸,預后良好,多在數月或數年內消失。
(3)視動性眼顫
當注視快速運動的物體(如在汽車上看窗外風景或注視旋轉的鼓紋),可出現急跳式眼顫,其慢相為不自主的眼跟隨運動與注視側一致,快相為糾正性運動使眼注視他物。凡具有此正常視動性眼顫反應時,證明不是盲人。對癔病或詐病者有診斷價值。
(4)自發性跳動式眼顫
有水平性、垂真性和旋轉性眼顫
見于迷路、前庭神經腦干或小腦疾病。
迷路-前庭神經末梢眼顫
水平或旋轉性眼顫,常伴耳鳴、耳聾、眩暈、惡心、嘔吐和搖擺不穩。常見于耳科病變。
橋小腦角病變眼顫
粗大、水平性、垂直性或旋轉性眼顫,常伴橋小腦角綜合征。常見病因為腫瘤、炎癥、血管性病變等。
內聚性眼顫
表現為眼慢速外展后,接著快速內收運動。常伴眼瞼下垂、雙眼不能聯合向上仰視。為中腦上段頂蓋病變所致。病因為血管病、腫瘤等。
藥物性眼顫
見于藥物中毒,多為水平性眼顫,偶有垂直性。
溫馨提示
眼球是身上最“嬌氣”的部位,平時做眼部按摩,大家都會小心翼翼地避開它。其實,只要用對了方法和力道,按摩眼球對護眼是大有裨益的。用手輕輕按壓眼球也被稱為“摩目”,是眼科醫生經常使用的一種保健手法,不僅能增強睫狀肌的調節功能,還能減少青少年近視的發生,緩解中老年人視疲勞,并延緩眼部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