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病會帶給患者很多病痛,因此越早診斷出疾病,對于患者的及時恢復會越有利,我們都不希望自己被該疾病困擾,有些患者對于如何診斷鑒別腰椎病不是很了解,下面我們一起看看腰椎病的診斷鑒別注意要點。
腰椎病的檢查
1、CT檢查
這種CT掃描可以幫助診斷腰部的突出部位,可以了解椎間孔有無狹小,椎板有無肥厚。
2、X片檢查
這是最基本的檢查,通過基本的X片檢查可以發現椎間隙變窄及椎體邊緣是否有增生出現,這中間可以幫助患者排除一些其他疾患,如脊椎滑脫等。
3、體格檢查
腰痛有時會和坐骨神經痛合二為一引發小腿疼痛,抬高腿部試驗是否是陽性;同時看小腿和足部是否有放射性疼痛。
4、MRI檢查
這種檢查是人類影像史上的一大進步,比CT檢查(CT【譯】:是電子計算機X射線斷層掃描技術的簡稱,是一種病情探測儀器。它能對人體各部進行檢查,發現病情,具有較高的分辨率和靈敏度。)更詳細和準確,對人體組織機構有一個較清晰的影像圖顯示,幫助頸椎病的診斷,而且通過不同層面的影像資料,可以清晰的觀察出腰椎部位的形態及與周圍神經根組織之間的關系。
臨床診斷
腰椎畸形:
在正常的健康人群中,約有30%的人存在著椎間盤膨出或突出,卻沒有臨床的癥狀表現,而部分腰腿痛或坐骨神經痛者,其影像學檢查卻顯示正常,這屬醫學上需要探討的問題。在實際的工作中,我們不能因放射學或影像學檢查顯示某一椎間關節和椎間盤有病理改變,就認為此處是造成病痛的起源;反之,也不能因為影像學檢查未發現異常,就武斷地認為腰椎沒有問題,這時必須進行綜合的分析,才有可能細究出病痛的根由。
脊椎發育異常在脊椎的上、下端,即上頸部和下腰部多見,表現為:移行椎、鄰近脊椎相互融合、脊椎結構的左右不對稱,以及脊椎某一部位缺損(如脊椎裂)、多余骨的出現等。他們多無癥狀,常因其他疾患行X線檢查時發現,隨著年齡增長,會逐漸出現腰背痛等神經癥狀,此時應當與腰椎間盤突出癥相鑒別。現具體介紹如下。
棘突畸形:
棘突為次發化骨中心,大約在25歲時融合。最常見的變異有:
1.接觸棘突:正常者,在腰部后伸時相鄰兩個棘突間仍保留有一定距離,而先天性棘突過長、腰椎過度前凸、骶骨呈水平位、或是椎間盤退變致椎間隙明顯狹窄時,會導致兩個相鄰棘突間的距離變小,當腰部后伸時,相鄰的棘突相互碰撞、不斷磨擦,進而形成假關節,即所謂的接觸棘突。隨著時間的延續,可造成滑膜炎或損傷性關節炎,引發腰痛,當腰后伸時疼痛會加重,此時應該控制腰部的后伸活動、調整不合理的姿勢,以減少病變棘突的撞擊,從而有利于局部充血、水腫的消退。
2.喙狀棘突:喙狀棘突多見于L5,其棘突細長、遠端向后下方彎曲成鳥嘴狀,故稱為喙狀棘突。在側位X線片上可見細長、彎向下的L5棘突,當腰部后伸活動時,喙狀棘突撞擊骶1椎板,引起局部充血、水腫、或形成滑囊,發生腰痛;壓迫骶1神經時,疼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若合并骶椎裂時,可引起腰痛、會陰部麻木、下墜感和排尿功能異常。治療是以腰部制動、限制腰部后伸等為主。
3.杵狀棘突:骶椎隱性脊椎裂處的浮游棘突與L5棘突相融合,形似杵臼,故稱之,其病理改變和治療原則與喙狀棘突相類似。
溫馨提示:腰椎病患者在生活中要注意護理保健,運動前或做重體力工作前、或晨起后,身體各部肌肉和關節都在松弛狀態,如此時做突然的動作就有可能傷害椎間盤.日常生活中注意,穿鞋時不要半蹲,不要直接彎腰取物,不要下蹲負重。
【參考文獻:《頸椎病與腰椎病》、《挑戰腰椎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