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用玉米粒誘來的魚兒不多,或者魚兒越釣越小,越釣越少,我們就可以考慮放棄這處黑坑了,或者過一段時間再來釣。當然,在放棄前還有一招兒,那就是一邊正常施釣,一邊將大量發酵玉米粉拋入窩中,這樣做有時也會產生奇跡。用發酵玉米粒裝鉤施釣,一天之中何時上什么魚也有基本的規律:早間多上鯉魚、青魚,上午多上草魚,中午和下午釣浮可釣獲魴魚、鳊魚及草魚,傍晚多上青魚,晚間基本多上鯉魚。
玉米粒在浸泡發酵前好先篩選一下,將小粒、碎粒篩選出來用于打粉,而大顆粒的玉米粒則用于引誘、掃蕩大魚。在一般情況下,吃慣了玉米粒的魚兒均可被一一釣獲,而且在施釣的過程中我們能摸索出每次應投喂多少窩料。一般情況下,我們在下竿前初次打窩的時候應先打入500-1000克玉米粒,正式開始試釣之后再陸續補窩。
切記,當魚兒覺得饑餓且沒有玉米可吃的時候,它們便會游向遠處覓食,這一去或許在短時間內就不會來了。要知道,我們哪怕在塘底鋪滿玉米粒,魚兒還是會因為好奇心和貪玩兒的本性而被釣獲。另外,吃慣了玉米粒的魚兒卻不能被釣獲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受到驚嚇。在釣黑坑的時候,我們應注意控制人影和竿影,因為多數黑坑的水域面積有限,因談笑風生或是揮竿幅度過大而驚走對象魚的現象是不應該發生的。
原生態魚餌
什么叫原生態魚餌,即沒有人為加工痕跡,或者說人為加工痕跡很少的餌料。比如蚯蚓和新鮮的嫩玉米,就是原生態餌料的典型代表。兩種東西在野釣中的效果是出類拔萃的,而且它們的作用無可替代。
我做一個不恰當的比喻,假設面對一群原始人,作為一個廚師該怎么做菜?按照現代科學的營養需求,脂肪含量要低,膽固醇要低,低糖低碳,維生素、植物纖維要提上去等等是吧?可是真正受他們歡迎的也許就是一頓肉,加了少許鹽可以大塊朵頤填滿肚子的肉,不管怎么做,熟了即可。這就是原始人的追求。同樣道理,簡單的東西也是原生態下魚類的愛食譜。
那么鯽魚或者魚苗為啥對商品餌情有獨鐘呢?它們和鯉魚生活在同一片水域中啊!道理很簡單,鯽魚和小魚苗更貪吃,由于它們數量大以及魚苗生長的迫切需求,對一切可吃的東西都趨之若鶩,加上商品餌本身更容易在水中溶解擴散,所以更容易吸引這類戒備心較差的小型魚聚集在釣點內,這就是商品餌的優勢,但也是劣勢,因為在原生態下經過殘酷的優勝劣汰成長起來的大型魚類進食更加謹慎多疑。
有人告訴我釣60斤以上的大青魚所用的田螺千萬不要剝殼,否則大青魚不吃。田螺肉和帶殼的田螺相比較哪個更容易被魚吞咽?一目了然,田螺肉應該吃起來更方便,但是大青魚卻拒食;即便是釣稍小一些的青魚用的田螺肉也不要用純肉,一定要帶著內臟,否則也會被拒食。
因為如果沒有一定的分辨能力和狡猾多疑的心性,它們很難長大,這是它們賴以生存的本錢。它們的成長過程其實就是躲過一個個陷阱的過程。這種現象也反映出商品餌不是萬能的。再打個比方,在出產青玉米的季節里,隨處可見的鮮嫩玉米可以說是萬能魚餌,也就是從那幾天開始,一年中上大魚的旺季也開始了。這個時候假設用漁具店內出售的經過各種炮制的品牌嫩玉米作餌,效果可就大打折扣了。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因為青玉米就是純碎的原生態魚餌,用它釣魚保守也有效。
此外,我們還可以比較一下鮮活的蚯蚓和蚯蚓粉、活紅蟲和紅蟲粉、活蝦和蝦粉等等,經過實踐不難發現,原生態的魚餌總比經過人為加工的效果好,人工的痕跡越輕,釣魚的效果越好。野釣,用餌是關鍵。在特定的環境下或者針對特定的目標魚時,用傳統的餌料似乎是固步自封的保守做法,但也許恰恰是聰明正確的做法。傳統的魚餌并不是一無是處,再貴的商品餌也未必能取代它。
結語:在這個寒冷的季節,想要成功的釣到魚是有許多的技巧的,本文就是介紹了關于魚餌的制作技巧,自己制作魚餌不僅有趣,關鍵是可以根據當時釣魚的情況靈活的制作釣魚餌料,購買的餌料就沒有那么靈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