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從魚類大小的角度來選擇魚鉤以外,還應該考慮魚口的密度,如果說魚口非常好,俗稱爆連時,完全可以適當的將線號、鉤號同時放大,因為魚的密度大魚口多,已經可以忽略這種細微的差別,只求成功率和速度了。但是如果是糗魚時,就可以將線號、鉤號順應的降低。
切記!并非小鉤細線不能釣大魚,而是我們需要更加理性、更加合理的來釣魚!
二、線組搭配不妥愛跑魚
線組的搭配在垂釣中也是十分關鍵的。正確的線組搭配可以確保整個線組的信號傳遞準確性,使魚訊能真實并且迅速的反映在浮漂上。
主線子線線號搭配要合適,哪一個過大都不合適,這是要根據對象魚而定的。主線使用的太粗,會由于線徑過大導致僵硬,信號傳導時會衰弱的過大;子線使用的太粗時,容易導致魚類比較敏感,吃口有時會比較淺或是比較弱。主線與子線的線號搭配,主要考慮的是拉力值的匹配,就小編經驗而言,子線斷至少可以保住主線和浮漂,主線斷至少不會損壞釣竿,也就是俗話說的,子線不斷主線斷,主線不斷竿子斷。
線號的大小要時刻根據魚口、魚體的健康情況來調整。簡言之,魚口越快越強,線組可以越粗,釣竿可以越硬;魚口越慢越弱,線組就要越細越軟,釣竿也盡量使用軟調的釣竿。同時還要調整餌料、釣竿、浮漂等等其它用具,因為釣魚是個綜合運動,某一個因素改變以后,其它環節同樣需要進行合理的調整。
在垂釣前和垂釣過程中要時刻留意檢查主線是否出現磨損,如若出現損壞應及時更換,避免在中魚時切線造成跑魚,留下遺憾。
三、浮漂的選擇以及調釣不妥愛跑魚
浮漂的選擇與調釣,是同樣要根據對象魚的魚情來進行操作的。其實浮漂的漂形選擇是有講究的,例如:傳統長身的浮漂和現在比較流行的棗核型浮漂,第一種是傳統底釣浮漂,而第二種是主要兼顧行程的浮漂,這兩種不同的浮漂外形,導致它們的所有部位都有相應的差異。傳統長身的浮漂,漂腳相對會比較短,它的翻身下沉會很利落;而棗核型浮漂的漂身直徑較大,通常外形是長尾長腳,翻身較慢、下降更慢,便于搜索全水層的魚口。
在選用浮漂時,我們一定要根據魚情來合理的選擇漂形。好比起浮的鯽魚,選用行程浮漂來主釣行程以及接口、截口比較有優勢;而主攻大體形魚類時,過高的拋竿頻率并不適合使用,傳統長身的浮漂穩定性更加優秀,而且底釣時的靈敏度也要高于棗核型浮漂。
對于浮漂的吃鉛量而言,更多的是要考慮所用釣線的粗細、水深、對象魚這幾個方面,還要考慮釣手是否便于操控和拋投。因為浮漂的首要責任是要保證水線能夠處于繃緊的狀態,只有當水線處于緊繃狀態時,才能更加迅速和準確的反映魚訊;其次才是考慮靈敏度差異和拋竿時的配重因素了。
以小編自身的經驗來講,當我們根據目標魚所處的水層和習性選擇好漂形和吃鉛量之后,就需要先進行試釣工作了。這時從線組到餌料我們腦中基本都已經有一個大致方向了,根據目標魚的個體和餌料的輕重,我們來進行浮漂的粗調、粗釣,在試釣過程中,迅速的判斷魚口情況和我們設想的垂釣方法是否得當,之后不斷的進行嘗試,來找到優的垂釣方案。
通常情況下,浮漂調釣的不合適,直接導致的是餌料在水底所處的形態不合適。說直白一些,遇到比較挑剔的魚情時,魚類只有在餌料擺放的很舒服時,才會吃的很舒服,浮漂的動作才會更加的準確設置夸張,中鉤率才會高。
臺釣小配件中浮漂座的種類和特性浮漂座是臺釣領域中必備的一種小配件。它的作用首先是將浮漂安裝到線組上,其次是保證浮漂可以順暢的在線組上移動。
浮漂座的種類型號與特性
浮漂座的形狀是一個圓錐形軟管,內部中空,軟管底部與一個圓形膠圈相連,膠圈中心有一個導線孔。將浮漂的漂腳插在錐形軟管內,利用膠圈的導線孔來保證它與浮漂可以順暢的在釣線上移動。
目前臺釣中常用到的漂座分為橡膠和硅膠兩種材質,它們在材料上的特性與太空豆的選材目的相似,都是為了增加漂腳與錐形管的摩擦力、彈性程度、長時間保持柔軟、恢復能力強、不易老化等等。
結語:通過上面小編的介紹小伙伴們了解了釣魚時如何避免魚脫鉤的技巧了嗎?小伙伴們釣魚時都會遇見魚脫鉤的情況,看了小編這篇文章的介紹小伙伴們可以自己去嘗試一下這些技巧哦,后祝大家釣魚時有大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