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餌的選用
在我們釣魚人隊伍里有一句俗話:“三分釣技七分餌料”,它說明餌料在整個釣魚活動中起到的作用是很重要的。于是,不少的釣友千方百計地通過各種手段搜尋“祖傳秘方”,配制“絕殺餌”,購買進口餌料,但通過一段時期的使用,效果往往并沒有像他們所期望的那樣好,即使自己陷入很茫然的狀態時也渾然不知緣由。就我幾十年的用餌經歷體會到,餌料不分貴賤,關鍵是要能“對癥”,要能有針對性地靈活用餌。
用餌隨季節而變
魚類是變溫性動物,冬季魚類為了抵御嚴寒,生理上需要大量攝入含高蛋白高脂肪的餌料,這種需求一般要延續到仲春及產卵過后的高溫時節。這段時間用餌我們應該多選擇如:蚯蚓、紅蟲、蛆蟲、蝦肉或含以上營養成分的商品等葷腥類餌料,上鉤的機率較用面餌等素食要大的多。但是,到入夏過后,隨著水溫的升高,魚類的生理機能發生了較大變化,它們對含高蛋白、大卡量較高的餌料需求逐步下降,開始喜歡覓食如:面團、米飯、嫩草葉、玉米粒等素食類餌料,尤其是個體較大的成年魚類,偏素的食性更明顯。
此時作釣,我們就要順應魚類的喜好,改葷腥類為素食類餌料,滿足魚類的生理需求以求提高上鉤率。當到了深秋以后水溫快速降低,魚類又開始逐步恢復喜食葷腥餌料的習慣,魚類一年四季的這種食性變化如此循環往復,我們在用餌方面也要隨著魚類的口味走,以變用變地用餌,方能立于不敗之地。如果我們不能根據魚類得這些喜好選餌用餌,即使你的餌料在名貴,品牌再響也起不到應有的效果,收獲也不會理想。
用餌隨水質而變
我們垂釣的水域有肥水(包括工業輕度污染)與瘦水之分,它們的酸堿度、富營養化程度分別左右著魚類的耐氧性、活動、覓食習慣及食欲等方面,特別是在魚類覓食的餌料種類上有著很大的區別,我們要針對不同水質里魚類的不同覓食習慣,選擇不同的餌料類別,以求效果的大化。
肥水中由于浮游生物、藻類較多,滋生了很多的小魚小蝦,魚類的食源豐富因而饑餓程度很低,因此,魚類對于餌料的質量、種類也較挑剔。我們在釣肥水魚的時候,就要力爭餌料的少而精,既要防止將魚喂飽又要喚起它的覓食欲望,這就要我們做到針對性地用餌,在餌料的質量、味型、狀態上下工夫。冬季寒冷時節小魚鬧鉤較少,應選擇大腥大香或主腥的餌料,夏季由于肥水里小魚小蝦鬧鉤厲害,應多用素餌降低小魚騷擾,再結合天氣、氣壓、風力等因素,及時總結肥水魚的活動特征,效果會得到不少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