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磯釣桿的軟硬度亦要考慮到,而其軟硬度與竿身所標的號數是緊密相連的。磯釣桿號數,是由廠家在竿身上給予標示,其常用的有0號、0.6號、0.8號、1號、2號、1.5號、1.7號、2號、3號、4號與5號之分。磯釣桿的號數越小越軟,號數越大越硬。筆者經過筏釣的實踐,對4號磯釣桿的使用有所偏愛。尤其是2.7米獵手4號小磯竿,長度和硬度都比較適宜筏釣,竿梢的反應靈敏,遇到較大的對手,跟魚周旋起來也是游刃有余。所以在磯釣桿的選擇上,必須要依據使用場所去挑選竿子的軟硬度和長度,不失為上乘之舉。
路亞竿,不同于拋甩大肚漂的海竿,也不同于使用立漂的手竿,還不同于攜帶釣組的船釣竿,更不同于投擲阿波的磯釣竿,它完全靠操控擬餌來誘魚上鉤,而在網箱上又要憑借鉤上釣餌在手執期間的上下或前后左右的提動,吸引著魚對餌輪番發起沖鋒。如此一來,竿子的靈敏度。韌性和整體的協調性,都顯得舉足輕重。
衡量一款路亞竿是否得心應手,可以簡單的從兩個角度進行檢測:一是檢測路亞竿的回彈性。雙手握住后把,由斜上方向斜下方抖動竿體,隨后手驟然挺住,竿子借助抖動的慣性彎曲,然后立刻回彈,來回振動幾次停止?;貜椩娇?,振動次數越少的,回彈性越好。回彈性是竿子力學性能的一種體現。路亞竿好的回彈性,中魚后能有足夠的“腰力”不至于使遛魚過程消耗過多的體力,浪費過多的上魚好時機,而且能夠提高起魚速度。這對于筏釣特別趕上魚兒成群匯集釣點,并有連口現象出現時就更加讓人看到了這一點的絕對優勢。
二是檢測路亞竿的彎曲點。右手握竿,手肘下壓,讓肘關節抵在靠近竿子底端位置,然后肘關節不動,前臂連同手腕上下抖動,不要水平抖動或其他方向的抖動。抖動的角度不用超過45度,細心觀察抖動過程中彎曲點的位置。說白了,就是看竿子在哪里開始彎曲。凡是調越硬、越快的竿,越靠近竿梢的地方開始彎曲;相反,調越軟、越慢的竿,越靠近手握竿的地方開始彎曲。硬調的快竿,便于操作擬餌,便于精確拋投,便于控魚,便于速決戰,但是享受搏魚的快竿不盡完美;軟調的慢竿,便于魚就餌的順口,便于捕捉咬鉤的信號,便于盡享搏魚快感,便于跟上手的大魚打持久戰。但是,在網箱底部盤根錯節的地段,不能較快引魚逃離險區,極易掛障礙物造成悔之晚矣的前功盡棄。
因此,因地因魚來選擇一款適宜的路亞竿,才是根本所在。在筏釣筆者所使用的路亞竿,大多選擇中硬調的竿,竿的長度在2.4米至2.7米的范圍內。這一硬度的竿,既利于魚的咬口,又利于在筏釣的周邊跟魚周旋,相對在上魚的高峰期還利于擴大戰果,更利于減少體力的消耗,不可不說是一舉多得,美不勝收。
船釣竿,任何一支釣竿,在店家的口中,都有如尚方寶劍般的威力無比,購買者自己耳朵不能軟,方寸不能亂。船釣竿,顧名思義是要離開陸地去施展的一種釣法。而筏釣,自然是概述其中。作為自己使用的船釣竿,必須要從所釣之地的水深、魚的重量大小,以及筏釣中竿子所使用的頻率上給予統籌考慮。同樣也就盤算出了這款船釣竿的號數、長度等。這些年來,筆者的筏釣所使用的船釣竿,一致沿襲80號,因為筆者所垂釣的網箱海域,水深基本不超過20米,而且船釣竿的長度是1.8米,很是方便使用。
通常筆者每一次去筏釣,都要帶上5把竿,而真正派上用場的只有三把。三把竿,還有親疏之分。親近的是路亞竿,基本是作為手執的釣竿,屬于“嫡系部隊”。而另一只海竿或磯釣竿,是作為經常關注和留心的第二梯隊。第三只是船釣竿,是專門使大鉤,掛大餌,用魚守釣大個魚,作為“有雞也天明,無雞也天明”的替補隊。如此的排兵布陣,井然有序,忙而不亂,盡享筏釣的悠然與瀟灑。
總而言之,還可以使用前打竿或筏釣竿。不過,要因人而異,異地而異,因魚而異。但是,不管是使用什么釣竿,筆者的把握原則是,看之順眼,用之順手,揮之順心,在筏釣上都有它的用武之地。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國產的一些釣竿,無論是大連、哈爾濱、青島和威海產的,還是杭州、東陽、深圳與東莞產的,亦或說是臺灣與香港產的……絕不次于進口的一些釣竿。在這里筆者絕非是排外主義者,而是根據自身長期使用國產釣竿的實踐,以及兩廂比對,迸發自內心的實話實說罷了。
夏季釣魚用餌技巧
北方的五六月份,氣溫有較大程度的回升,但還不夠穩定。很多釣友覺得此時氣溫升高了,魚兒的活性也會隨之提高,出釣必定會有收獲。其實不然,夏初是一年之中難釣魚的時節之一,這時由于水情和氣候都相較之前的節氣發生很大的變化。5月,氣溫回升快,容易造成水層溫差,這時的魚是逐暖的,因此上浮常有發生,但是大家都習慣釣底,即便釣浮也沒有好的策略,因此魚難釣。
水是魚類賴以生存的環境,水情發生了變化,魚情也會隨之變化。暮春初夏是農民灌溉的主要季節,今年北方地區春季大旱、水位下降,這種情況是不利于釣魚的。5月是魚兒繁殖的時候,尤其是鯽魚、鯉魚,他們在繁殖的前后本個月內,對餌料比較挑剔,只有對路的未了才能引起他們的胃口。
野釣的關鍵是釣位的選擇,在夏初尤為重要。首先,釣者要根據水底地形選擇釣點,夏初氣溫不穩定,而且晝夜溫差大,魚兒經常穿梭于深水和淺水之間。對此,釣者好選擇水底有溝坎、斜坡的位置,或者面積在1平方米以上的凹陷處作為釣點,這些位置是氣溫下降以后,水溫高的地方;其次,選擇水草邊和淺灘施釣,這期間,鯽魚、鯉魚紛紛洄游到岸邊的水草、蘆葦叢中覓食或產卵繁殖,釣者要勇于釣近釣淺,大魚往往就出沒在淺灘近岸。
夏初野釣,選擇釣餌要靈活。在不同的季節、氣溫、水溫等情況下,魚兒喜歡吃不同味道的食物。正如魚諺所說:“春葷夏素、秋香冬活。”夏初野釣,我們應根據不同味型、種類的釣餌,以確保不俗的收獲。
在野外夜釣,打窩是不必不可少的。在這個季節打窩好用曲酒發酵過的碎玉米、碎麥子渣,濃烈的發酵味道會刺激魚兒的嗅覺。窩料的做法非常簡單,將玉米和麥子在水里浸泡3天左右,使其充分吸水,然后煮熟搗碎;緊接著,放入白糖、蜂蜜、曲酒攪拌均勻,裝入密封的大瓶子里發酵即可,發酵的時間越長越好。切記,一定要注意保持瓶子的密封性,一旦透氣就會前功盡棄。我每年冬天都會用此法制作窩料,待來年五六月份正好充分發酵;打開瓶子后,一股濃烈的酵香味撲鼻而來。打窩時,釣者需根據吃掉水域的大小和垂釣時間的長短決定窩料投放量。所謂“釣大魚,打大窩”,每次在水庫釣草魚、鯉魚,我都會將發酵好的窩料拌上麩皮和少許面粉,握成拳頭大小的團,一次打10團左右,通常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這種窩料比較合適5月份之后打窩,在早春效果并不理想。
選擇餌料時,釣者應根據氣溫的變化調整味型——氣溫驟降時,魚兒的活性低,宜采用富含動物蛋白的腥味餌料,以刺激魚的嗅覺。此外,氣溫降低時,魚兒開口小,餌料的狀態要柔軟,可加入適量雪花粉或尺上,既可以減輕比重、增加霧化,又能增加適口性。在野外水域,腥餌鬧小魚是無法避免的,釣者要相信,只要大魚進窩,小魚自然會散到一邊去。此外,產卵前的魚兒比較愛吃高蛋白的,因此紅蟲、蚯蚓等活餌仍是上佳的釣餌。
到了6月份,氣溫回升,魚兒活性提高,腥香型餌料是魚兒的愛。魚兒產卵以后,胃口大開,饑不擇食,正所謂“麥子黃,釣魚忙”,此時使用商品餌一般會有不錯的效果。開餌時,釣者好選用質地稍粗一些、片狀物質較多的麩系餌料,片狀物質在水底不易被泡化,留魚效果更為明顯。此外,餌料的狀態也是重中之重,把握好餌料的狀態,將餌料開得干散些,誘釣結合才會大獲豐收,前往不要將餌揉死。
野釣屬于的水質不盡相同,同樣味型的餌料在不同水質中的效果也會千差萬異。在肥水中施釣,釣者要適當加重餌料的味道,濃香或者濃腥的味道才能吸引魚的味道;在瘦水中施釣,味道重的餌料反而會引起魚兒的警惕,所以應該及時減輕餌的味道。
其實,僅用炒香的麩皮和玉米面,再加少量蜂蜜就可以擒獲大物。另外,市售商品餌的效果都是不錯的,關鍵在于如何針對施釣水域的水情、魚情去搭配運用這些商品餌,如果某種餌料配方在自己垂釣的水域效果總是不理想,那么我們就該大膽得嘗試自己的想法,通過不斷的時間,總結出對路的配方。沒有誰一開始就是配餌的高手,都是通過不斷總結才慢慢悟出自己獨特的釣餌配制方法。
野釣場所環境多變,魚兒的活動也深受環境的影響。所以,在釣魚之前,我們一定要細心觀察,只有多看、多問,才能找到正確的釣法。正所謂“釣無定律,靈活運用”,釣友們根據自己垂釣的屬于的特點及時作出正確的調整,相信一定會有好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