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習茶
點茶道習茶程序主要有:藏茶、洗茶、炙茶、碾茶、磨茶、羅茶、①盞、點茶(調膏、擊拂)、品茶等。
蔡襄、趙佶、朱權、錢椿年、顧元慶、屠隆、張謙德而外,丁謂、范仲淹、梅堯臣、歐陽修、林通、蘇軾、黃誕堅、陸游等人對點茶藝都有所貢獻。蘇軾的《葉嘉傳》,明寫人,暗寫茶,文中暗含點茶法。
(二)茶禮
朱權《茶譜》載:“童子捧獻于前,主起舉甌奉客日:為君以瀉清臆。客起接,舉甌日:非此不足以破孤悶。乃復坐。飲畢,童子接甌而退。話久情長,禮陳再三。”朱權點茶道注重主、客間的端、接、飲、敘禮儀,且禮陳再三,頗為嚴肅。
(三)茶境
點茶道對飲茶環境的選擇與煎茶道相同,大致要求自然、幽靜、清靜。令詩有“果肯同嘗竹林下”,蘇軾詩有“一甌林下記相逢”,陸游詩有“自挈風爐竹下來”,“旋置風爐清樾下。”朱權《茶譜》則記:“或會于泉石之間,或處于松竹之下,或對皓月清風,或坐明窗靜牖。”
宋代點茶法
點茶法是宋代斗茶所用的方法,茶人自己飲用亦用此法。這時不再直接將茶放入釜中熟煮,而是先將餅茶碾碎,置碗中待用。以釜燒水,微沸初漾時即沖點碗中的茶。為了使茶末與水交融成一體,于是就發明了一種用細竹制作的工具,稱為“茶筅”。
到了宋代,中國的茶道發生了變化,點茶法成為時尚。和唐代的煎茶法不同,點茶法是將茶葉末放在茶碗里,注入少量沸水調成糊狀,然后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時用茶筅攪動,茶末上浮,形成粥面。
為了給客人獻上一碗美味可口的茶,水溫的調節非常重要。為此,在點茶過程中,如何調整炭火也就變得很重要,調炭時,有“三炭”之說,即底火,初炭(第一次添炭)、后炭(第二次亦即后一次添炭)。
具體做法是:首先清理好地爐內部并撒好濕灰后,將三根圓形短炭作為底火放進爐底。
一應準備工作結束后,將客人迎進茶室。在開始第一次添炭時,底火炭身周圍剛好披上一層薄薄的灰時添炭佳,若底火火勢太弱,連地爐本身都未能烘暖,這會顯得主人太冷淡,缺乏對客人的體貼之心。
反之,若底火火勢太強,第一次添炭時,底火炭都要燃盡了,這不但缺乏情趣,亦不利于恰到好處地調節水溫。所以,底火的準備工作比添炭的做法要難。
結語:上面就是小編給大家介紹的關于宋明點茶道的相關知識,小伙伴們了解了嗎?中國茶道文化是很有講究的,富含歷史文化,對小編的文章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可以收藏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