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茶的傳說
藍姑
據《寧德茶葉志》記載,相傳堯帝時,太姥山下一農家女子,因避戰亂,逃至山中,以種藍為業,樂善好施,人稱藍姑。那年太姥山周圍麻疹流行,鄉親們成群結隊上山采草藥為孩子治病,但都徒勞無功,病魔奪去了一個又一個幼小的生命,藍姑那顆善良的心在流血。
一天夜里,藍姑在睡夢中,見到南極仙翁。仙翁發話:“藍姑,在你棲身的鴻雪洞頂,有一株樹,名叫白茶,它的葉子曬干后泡開水,是治療麻疹的良藥。”藍姑一覺醒來,立即趁月色攀上鴻雪洞頂。
果然發現榛莽之中有一株與眾不同、亭亭玉立的小樹,這便是仙翁賜予的采之不盡的白茶樹。
為了普救窮苦的農家孩子,藍姑拼命地采茶、曬茶,然后把茶葉送到每個山村,教鄉親們如何泡茶給出麻疹的孩子們喝,終于戰勝了麻疹惡魔。
藍姑從沒有停過對窮人的幫助,晚年遇仙人指點,于農歷七月七日羽化升天,人們懷念她,尊之為太姥娘娘。
太姥山的由來
福鼎白茶原產于福鼎太姥山。據傳說,太姥山古名才山,堯帝時(公元前二三五八——二二五七年)有一老母在此居住,以種蘭為業,為人樂善好施,深得人心,并曾將其所種綠雪芽茶作為治療麻疹圣藥,救活很多小孩,人們感恩載德,把她奉為神明,稱她為太母。
這座山也因此名為太母山。到漢武帝時,派遣了侍中東方朔到各地授封天下名山,于是太母山被封為天下三十六名山之首,并正式改名為太姥山。
白茶現今福鼎太姥山還留有相傳是太姥娘娘手植的福鼎大白茶原始母樹綠雪芽古茶樹、太姥娘娘發現綠雪芽的山洞和澆灌綠雪芽的丹井。
距今150多年前(約1857年),有柏柳鄉竹頭村陳煥把此茶移植家中繁育了福鼎大白茶。福鼎大白茶樹高1.5—2米,幅寬1.6—2米,樹勢半開張,為小喬木型。分枝較密,節間尚長。樹皮灰色。葉橢圓形,先端漸尖并略下垂,基部稍鈍,葉緣略向上。通常大12×5.4厘米,長寬比平均為2.2。
葉色黃綠、具光澤。側脈明顯,7—11對。鋸齒較整齊、明顯,27—38對。葉肉略厚,尚軟。一芽二葉長5.1厘米,百芽重23克。花型較大,雄蕊低于雌蕊,盛花期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花量多,結果率高,茶子大而飽滿。發芽期在3月上旬,11月中旬停止生長。生長期全年達8個月。
生長勢旺盛,抗逆性強,耐旱亦耐寒,雖在零下3—4℃或更低亦不受凍。繁殖力強,壓條、扦插發根容易,成活率高達95%以上。產量比當地菜茶高。制成紅茶、綠茶、白茶品質均佳。采制銀針以芽潔白肥壯、茸毛多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