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膏:看茶盞大小,用勺挑上一定量加工好的茶末,放入茶盞,再注入瓶中沸水,調和茶末如濃膏油,以粘稠為度。調膏之前,還須"溫盞",再注入沸水。蔡襄《茶錄》云:"凡欲點茶,先須熁盞令熱,冷則茶不浮"。
點:要想創造出斗茶的佳效果,關鍵還在于人的操作。主要動作是"點"和"擊拂".點就是把急須里煎好的水注入茶盞中。宋人詩文中往往把斗茶叫做"點茶",可見"點"在斗茶整個過程中的重要性。執壺往茶盞中點水,要有節制,落水點要準,不能破茶面。蘇虞《十六湯品》中,有三品"注以緩急言者",專論點水注湯。這三品為:"中湯"、"斷脈湯"、"大壯湯"."中湯"佳,"中"是和諧調適之意。
"中湯"要求注時有節制,該注時注,不該注時就停下來,注時水從壺嘴噴勃而出,形成水柱,不得斷斷續續;不注時,一發即收,不得有零星水滴淋漓不止,因而要特別注意持盞腕臂的靈活運轉,這樣才能注出"中湯"."斷脈湯",是指注湯時手臂顫抖,一次不能注夠適量的水,時斷時續,時有時無,如"人之百脈氣血斷續",不能達到茶湯"勻粹"的要求。"大壯湯".當時要求斗茶時一盞中茶末多不過二錢,一盞所注之水不得超過整個盞容量的十分之六,才算合宜。如果注湯時不加節制,一注盈盞,就破壞了茶末與水、茶盞與水的比例關系,所以叫做"大壯湯"。
擊拂:"擊拂"相當于唐代煎茶中的"攪",但不象唐代用筷子一類東西在茶釜中攪拌,而是用特制的小掃把一般的工具--茶筅,旋轉打擊和拂動茶盞中的茶湯,使之泛起湯花。手持茶筅擊拂茶湯,叫做"運筅",往返運筅,或擊茶湯,或拂湯花。人們進行點和擊拂,是一手執壺,一手執筅,幾乎同時而擊拂稍后,兩相配合,以創造出斗茶的佳效果。在《大觀茶論》中,趙佶記述了因點和擊拂不當而失敗的情況。一種叫"靜面點",一種為"一發點"。
"靜面點",就是在調膏時,茶末和水還沒有十分交融,就急急忙忙地注水,注水時又不加節制,這樣茶膏的色澤就煥發不出來;同時,另一只手持筅擊拂水面又太輕,這樣茶面沒有蓬勃涌起的足夠湯花,不能凝結成粥面粟紋那樣的效果。所以叫"靜面點"."一發點",是邊注水邊擊拂,操持過重,無輕重緩急之別,不懂得指繞腕轉地使用茶筅,以致還沒形成粥面而茶力已盡,雖然在擊拂時也有湯花,但注水擊拂一停,湯花立即消退,出現水痕,故叫"一發點".要創造出斗茶的佳效果既要注意調膏,又要有節奏地注水,同時茶筅擊拂,也要視需要而有輕重緩急的不同。
共斗茶品,主要是品評茶的兩個方面
一是湯色,即茶面湯花色澤。一般標準是以純白為上,青白、灰白、黃白,則等而下之。色純白,表明茶質鮮嫩,蒸時火候恰到好處,色發青,表明蒸時火候不足;色泛灰,是蒸時火候太老;色泛黃,則采摘不及時;色泛紅,是炒焙火候過了頭。
二是湯花,即指湯面泛起的泡沫。除顏色外,決定湯花的優劣的標準是湯花泛起后,水痕出現的早晚,早者為負,晚者為勝。湯花面要求色澤鮮白,"淳淳光澤",湯花均勻適中,民間稱其為"粥面粟紋",意即湯花像白米粥冷后稍有凝結時的形狀,并且像白色粟紋一樣細碎均勻。湯花保持一段時間后就要散退,此時盞內沿就會出現一圈水痕,以先出現水痕者為負。正如祝穆《方輿勝覽》中所說:"斗試之法,以水痕先退者為負,耐久者為勝".如果湯花泛起,不能咬盞,散逸較快,那么湯與盞相接的地方就會露出"水痕"(即一道茶色水線),稱"云腳渙亂"。
斗茶的比賽制度多為兩人捉對"廝殺",經常"三斗二勝",計算勝負的單位術語叫"水",說兩種茶葉的好壞為"相差幾水"。
好源水,點好茶
有好水,才不褻瀆好茶。看似一場朋友間互嘗茶味的社交活動,如果能帶著一桶從某處名泉打來的泉水前去,就足以表示你對茶葉的尊重,對味覺的挑剔和負責。斗茶者對源水的要求極為嚴格,特別講究用水的功夫。一般的斗茶者多選用泉水、江水等活質水源,高雅一點的也用植物瀝水。有時茶質雖略次于對方,但用水得當,也能取勝。所以有的比賽要求用同樣的水煎茶,這樣能檢驗茶質和技法的優劣。這種斗茶,必須了解茶性、水質,以及煎后效果,不能盲目而行。
斗茶佳器"兔毫盞"與"鷓鴣斑"
要使湯色純白,湯花咬盞,除了茶品要新,用水要活,器具的選用也是一門學問。宋朝任福建漕司(監制貢茶事)的蔡襄在奉旨修撰的《茶錄》一書中,對黑瓷兔毫盞同品茶、斗茶的關系說得很明確:"茶色白,宜黑盞",因為"斗茶先斗色"而茶色貴白、青白者受水昏重。蔡襄又云"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為要用。
出他處者,火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盞,斗試家之不用",宋徽宗也曾說:"盞以青綠為貴,兔毫為上。"蘇軾《送南屏謙師》詩又曰:"道人曉出南屏山,來試點茶三味手。忽驚午盞兔毫斑,打作春甕鵝兒酒".這些詩句都說明在適宜斗茶的黑盞中,兔毫盞是為合適、頗為名貴的一種。這種盞的釉內含有豐富的鐵,燒制的過程中,含鐵的釉順勢融化垂下,一絲一絲拉長變細,如同兔毛,當年許多日本人來到浙江天目山進修,將黑釉兔毫盞由天目山帶回日本,從此統稱為"天目盞",供之如國寶,極為珍視。
鷓鴣斑
還有另一種杯盞叫做鷓鴣斑。據北宋陶《清異錄》記載:"閩中造盞,花紋鷓鴣斑點,試茶家珍之".鷓鴣斑就像鷓鴣鳥羽毛,頸上、背上、胸和腹部顯著的云狀和塊狀斑點,呈紫、藍、粉青、黃、暗綠,諸色相雜,猶如節日夜空的禮花五彩繽紛。鷓鴣斑用含鐵量很高的不同的兩種紫金土來配制黑釉,使釉內含鐵量高達6-8%,黑如漆,再在生坯上掛釉兩次,以稍低于燒制其他結晶釉的溫度焙燒,因較多的鐵元素在釉里結晶,黑色釉面便形成了酷似鷓鴣羽毛一樣盡善盡美的花紋,故名"鷓鴣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