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是人們極其喜愛的一個飲品,也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人們每天都是會喝茶的。但是對于茶飲的相關的知識你有了解多少呢?你知道我們過的茶山有哪些嗎?哪些是被稱作中國六大茶山的呢?今天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下什么是中國六大茶山。
中國六大茶山
茶山就是種滿茶葉的山,也是生產茶葉的。而在我國有有許多的地方=都是茶茶葉的,但是有哪些是被稱作中國六大茶山呢?下面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下吧!
易武山
據口碑流傳及易武《茶祖史話》記載,易武茶始于公元225年左右。在那缺醫少藥的歷史時期,當地土著民族本人(自稱及外稱)生病了,用植物的根、皮、茶、葉、果試病,發現茶葉具有清熱解毒、醒腦明目,止痛除煩的藥用功效,又解渴好喝,便一傳十、十傳百地傳開了,外地到這里做生意或路過的人員生病了,群眾也用茶葉為其治病,病治好了,免不了買些回去,需要量愈來愈多,茶葉變成了商品,有的群眾就相約遷到野生茶林多的地方改造野生茶樹,把高大的茶樹砍矮,砍除雜樹、雜草、藤條,變成人工容易采摘的茶園。
到唐朝“大興土木”時期又得到較大發展,初步形成山山有茶園,處處有人家的宏大局面。由于茶業的發展帶動了其他事業,易武成了滇南有名的“利潤城”。元朝時期由于國內戰爭和疾病直接影響到當地土著民族的安危,人丁大量減少,茶園大量荒蕪。明末清初石屏地處偏僻,人多地少,風調雨順年份多數人可解決溫飽問題,若遇水旱失調,許多人便衣不暖體、食不飽肚,“窮走夷方急走廣(廣東、廣西)”是石屏人生計的真實寫照。
許多南下的石屏人看到六大茶山氣候適宜,土地寬廣肥沃,大面積丟荒的茶園誰恢復屬于誰,便相約“奔茶山”而來,來后經過幾年的辛勞,不但恢復了許多老茶園,還在村寨附近擇地而種,六大茶山的茶業進入了發展的第二個高峰期,據《茶祖史話》及李拂一先生著《鎮越縣新志稿》載:“清嘉慶、道光年間是六大茶山輝煌的時期,易武茶區年產干毛茶7至8萬擔(每擔150老斤),倚邦茶區兩萬擔”。
由于茶業的發展,使群眾的經濟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富裕,展現出蓋樓房、建寺廟、立茶莊,辦學堂,筑路架橋,一派欣欣向榮的發展景象,易武茶區的易武鎮、易比、漫秀、大路邊、漫撒、灣弓、大寨、舊廟等八大村寨都建有大廟,鋪設有石板街道,民居中四合院樓房拔地而起;象明茶區的倚邦街、曼拱街、牛滾塘街,蠻磚街也熱鬧非凡,一派富有景象。
為了營運茶葉、貨物、人員往來方便,除每年發動群眾整修從倚邦、易武兩個主要集散地向外輻射的大道小路外,在道光年間還集資修筑易武為起點,經漫撒、倚邦、勐旺到思茅的青石板運茶大道,寬2—3米,長240余公里。20世紀90年代后期稱青石茶馬古道。在青石板茶馬古道經過的磨者河上先后架設有永安橋、圓功橋、承天橋,只可惜在2002年7月5日特大洪峰中把剩下的后一座石拱橋(承天橋)沖毀。
攸樂山
位于景洪市轄區內,現名基諾山。束西長75公里,南北寬50公里。東北與革登茶山為鄰,西南接小勐養、勐罕和勐寬三個壩子,現為景洪市的一個鄉級行政單位。攸樂茶山歷史上位居“六大茶山”之首,是云南大葉茶的中心產地,歷史上高產量達2000擔以上。攸樂山種茶,年代久遠,相傳茶是孔明遺種,故尊奉孔明為茶祖。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曾設過同知府和專管捕“盜”的普洱通判。
1942年國民黨軍隊開進攸樂茶山,燒殺搶掠,茶農四逃,茶山荒蕪,茶葉生產受到嚴重破壞。解放后,人民政府撥款、發糧救濟茶農扶持茶葉生產。使產量逐漸上升。1993年攸樂茶山產茶1942擔(97000多公斤)。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州、市碓定該地區為山區開發實驗區,在有關科研單位的指導下,在大力發展茶葉生產的同時,還積極種植砂仁、橡膠等,使基諾同胞經濟收入大增,生活明顯改善,正在向小康邁進。
革登山
革登古茶山包括今象明新發寨、新酒房、菜陽河一帶。也是古代較聞名的茶區,年產茶量在500擔以上,茶葉屬大葉類型。清嘉慶年間(1796—1820)革登八角樹寨附近有茶王樹,春茶一季可產干茶一擔,已枯死,至今已荒蕪難尋。
倚邦山
倚邦古茶山在清朝初期及之前的漫長歲月中,在茶文化史上扮演著重要角色,清宮貢茶均以倚邦茶菁為原料。明朝末年,大批四川茶農懷揣小葉茶籽來到倚邦種植,于是小葉種茶在倚邦安家落戶,成了清宮貢茶的當然原料。鼎盛時期,在清朝乾隆年間,倚邦茶山人口達九萬人之眾。人皆種茶,人皆制茶,人皆賣茶,形成了四大茶葉集鎮。即:倚邦街、曼拱街、蠻磚街、牛滾塘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