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博士,副主任醫師,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兼黨支部書記。1996年畢業于西安醫科大學(現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院),參加工作以來一直從事內分泌代謝病的診治、研究及教學工作。曾于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接受了中國糖尿病綜合管理項目培訓,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在美國伊利諾依大學香檳分校學習。
先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研究項目、西安交通大學基本科研業務費研項目及院基金研究項目等多項課題的研究,同時參與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研究項目及省部級科學基金研究項目的研究。2004取得國家級GCP證書,主持并參與了多項國際國內多中心藥物臨床試驗。
曾獲院青年崗位能手稱號并多次被評為院優秀教師。歷任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第八屆委員會青年委員暨垂體內分泌學組委員、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第九屆委員會垂體內分泌學組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內分泌代謝科醫師分會青年委員會委員、陜西省糖尿病學會第四屆委員會常務委員、陜西省內分泌學會第八屆委員會委員暨青少年生長發育學組副組長、陜西省保健協會糖尿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陜西省抗癌協會甲狀腺癌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西安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審稿專家。
研究方向與專長:內分泌代謝疾病的臨床診治及相關基礎研究。目前主要從事甲狀腺疾病、下丘腦垂體及生長發育障礙相關疾病的基礎與臨床研究,對甲狀腺疾病、糖尿病、下丘腦垂體疾病、矮小及生長發育障礙等內分泌代謝病的診治有比較豐富的臨床經驗。
展開-
Q 你了解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嗎A 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是糖尿病的一種嚴重并發癥,對患者的健康和生命構成嚴重威脅。 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是指糖尿病患者在各種誘因的作用下,體內產生的乳酸過多,或(和)腎臟對乳酸的排泄減少,導致血乳酸水平升高,pH值降低的一組臨床綜合征。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的病由于糖尿病控制不佳、缺氧、藥物以及肝臟疾病、腎臟疾病、惡性腫瘤等疾病等。 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是一種嚴重的并發癥,需要引起糖尿病患者的高度重視。在日常生活中,糖尿病患者應嚴格控制血糖水平,避免使用可能導致乳酸酸中毒的藥物,積極治療其他疾病,注意個人衛生,定期體檢,以預防糖尿病乳酸性酸中毒的發生。2025-03-03 17:33:50 -
Q 甲狀腺切口縫線多長時間能吸收完A 甲狀腺切口縫線通常在4~8周內完全吸收,但具體吸收情況與個人體質和傷口恢復情況密切相關。 甲狀腺切口使用的可吸收線可以在體內自行降解。對于身體狀況良好且傷口沒有感染的患者,縫線通常在半個月左右開始吸收,大約4周時完全吸收。然而,在恢復期間,如果傷口出現輕微感染或身體產生一定的排異反應,吸收過程可能會延遲至6周左右,但通常不會超過8周。 在恢復期間,患者需要注意傷口周圍的衛生,盡可能不要早期接觸水以防止感染,這有利于傷口的愈合。穿著衣物時應避免對傷口造成反復刺激和摩擦。如果傷口出現紅腫、發炎等狀況,應及時就醫,并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規范治療。2025-03-03 17:33:49 -
Q 甲狀腺激素偏高的原因A 甲狀腺激素偏高可能是自身免疫影響、精神因素、遺傳因素等因素導致的。 1、自身免疫影響 部分人體內存在與甲狀腺組織起反應或有刺激作用的自身抗體,這些抗體會刺激甲狀腺組織,提高甲狀腺功能并引起組織增生,從而導致甲亢和甲狀腺腫,使得甲狀腺激素水平偏高。 2、精神因素 如果工作壓力大、精神緊張,或因受到精神打擊,機體神經受到刺激,會使體內血液中腎上腺激素急劇升高,促進機體內甲狀腺疾病的發生,從而導致甲狀腺激素水平偏高。 3、遺傳因素 甲狀腺激素偏高通常與甲狀腺功能亢進癥有關,而甲狀腺功能亢進癥具有家族遺傳特征,特別是女性患者的發病率明顯高于男性。2025-03-03 17:33:49 -
Q 高血脂給患者帶來的危害A 高血脂給患者帶來的危害包括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胰腺炎風險、其他健康問題。 1.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 高血脂會導致脂肪在血管壁內沉積,形成斑塊,使血管狹窄,影響血液流動。這可能導致心臟病、心肌梗死和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的發生。斑塊破裂或血栓形成可能阻塞血管,導致心肌缺血和心臟病發作。 2.胰腺炎風險 高血脂中的高甘油三酯水平可能導致胰腺炎,這是一種嚴重的胰腺炎癥。胰腺炎可能導致胰腺組織損傷和功能障礙。 3.其他健康問題 過多的脂肪在肝臟中積累,可能導致脂肪肝,影響肝臟功能。高血脂與胰島素抵抗相關,增加患糖尿病的風險。長時間高血脂可能損害腎臟功能。2025-03-03 17:33:49 -
Q 糖尿病飲食什么可以吃A 糖尿病飲食需要注意控制總熱量、選擇合適的碳水化合物、增加膳食纖維攝入、適量攝入蛋白質、控制脂肪攝入。 1.控制總熱量 根據個人情況,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的攝入量。 2.選擇合適的碳水化合物 優先選擇復雜碳水化合物,如全麥面包、糙米、豆類等,避免過多攝入簡單碳水化合物,如白糖、糖果等。 3.增加膳食纖維攝入 膳食纖維有利于控制血糖,可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等。 4.適量攝入蛋白質 選擇瘦肉、魚類、豆類、蛋類等優質蛋白質,避免過多攝入高脂肪的肉類。 5.控制脂肪攝入 選擇健康的脂肪,如橄欖油、魚油等,減少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攝入。2025-03-03 17:3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