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看待青少年追星
追星,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偶像,這是正常現象。我們成人世界也有,不同的年代也有。比如說我這個歲數,我在那個年輕的時候或者是小學的時候,我也有自己的偶像。那時候的偶像,比如說我的偶像是解放軍、雷鋒叔叔。在古代的時候也有自己的偶像,所以小孩子有一些自己的偶像不要去驚慌,有了偶像能夠使孩子更加有豐富的生活興趣,這是第一個。第二個,生活當中有一些快樂。第三個,從崇拜偶像過程當中,也學會一些偶像的那些優秀的品質。所以不在于孩子有沒有偶像,我們要看看他崇拜的偶像是什么人。家長要有意識的給孩子選擇一些,這個偶像是身心人格比較健全的偶像。咱們有些偶像確實有些好的作用,但是也有個別的偶像有副的作用。這些副的作用,那么孩子他不懂得好,還有分不清好與壞,他會無意識當中去模仿那些壞的、有些不良的行為習慣,或者是生活的方式。所以家長要把這些健康的、有益的偶像,有意識的展現在孩子的面前。我們說在教育孩子的過程當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經常說這句話。所以家長就作出一個非常壞的作用,天天不斷得用老師的語言去教育他,結果孩子就特別的反感,說你跟老師沒什么區別。其實我剛才說那句話是錯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不是不正確的,應該是什么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模特,是第一個被孩子模仿的對象。所以當你的孩子有一些偶像的時候,你要看自己適不適合他。所以我們作為家長要努力做到成為孩子的像,那么要怎么讓你自己成為孩子的偶像要怎么辦?那就是把你最好的那一面、最美的那一面展現在孩子面前,那么孩子自然或者不自然的就會模仿你。所以你成不成為偉大的偶像,不在于你父母有多高的地位,或者從事什么樣的工作。而在于你能不能夠認真的對待你的生活,能不能夠認真的對待你的工作,能不能夠對你的自己的家庭去負責任。咱們看看有很多的農村的孩子出來以后,他的父母就是一個老農民,當他的孩子進入了成人,也考入了大學,進入了成人世界以后也構建了自己的一番天地以后。當你采訪他:你最崇拜的是誰?他說,我的父母。所以,家長成不成為孩子的偶像,不在于你職位的高低,也不在于你成不成功。關鍵就是你自己能不能夠把你最美、最好的那一面展現在孩子的面前。
2025-03-28 09:31:14 -
孩子厭學怎么辦
像遇到這種情況,首先家長要看一看自己、看看孩子,孩子的學習成績是怎么得來的。要對孩子有一個比較客觀的、實際的認識,不要盲目認為我對孩子期待有多高,那么孩子將來就會有多高,不是那么回事。有些家長還會用一個所謂的心理學原理來解釋自己的這種嘉獎的教育方法,這叫皮克馬利翁效應。對孩子的一種期待,對孩子的成長就有促進作用,實際上不是這樣的。家長對孩子的這種期待,或者老師對孩子的期待,具有促進作用。是有條件的而并不是無條件的,那么什么樣的期待對孩子的成長具有促進作用呢?也就是這個家長對孩子的這種期待,要符合孩子的實際可能的時候,那么你的每一個期待對孩子來說都是有促進作用。但是如果家長對孩子這種期待不符合孩子的實際可能,有兩種可能,一個超越了孩子的實際可能,也就是孩子怎么努力也達到不了這么一個高度,那么這種期待就反而成了一種對孩子的一種抑制作用。因為他怎么努力也達到不了這種高度,這是一種情況;還有一種情況,家長對孩子的期待不符合孩子的實際可能,他給的比較低。那比較低的,孩子就很容易得到他對自己的預期,那么他就不再去努力了。像這種情況也有,但比前者會少得多。像這種情況,家長對孩子有一個合理的期待。這個合理的期待來自于幾個方面:第一來自于孩子平時的成績;第二來自于孩子平時的用功程度;還要來自于什么呢?結合自己家庭的教育資源和教育環境,通過這些途徑來對孩子的學習成績有一個客觀的、真實的期待。這種期待不要僅僅是眼前的,應該是風物長宜放眼量,不要盲目的發現孩子某一天的學習成績提高了,就把這個期待水平也提高了。這個期待應該保持一致,這樣對孩子是有好處的。
2025-03-28 09:31:13 -
孩子總是咬指甲是怎么回事
咬指甲肯定不正常,剛才咱們說了幾個都是正常的。肯定不正常,咬指甲也好,還是小孩把一些其他的,比如說咬被頭、衣角、鉛筆帽。很多的這種現象,這個源自于人本身這種心理的現象。人有一個吃奶的這個過程,吃奶的過程當中,乳頭對他的刺激,我們把這種心理叫口欲期,就是心理學上叫口欲期。口欲期他可以通過這種方式,來滿足自己的這種生理的需求。但是以后不吃奶了,但這種動作會延續下來,通過這種咬被角、衣角也好,或者鉛筆頭也好,來緩解一些焦慮或者是緊張。這個行為本身沒有什么副作用,但是這個結局,比如說有人過度的咬指甲,把指甲咬的特別的禿,甚至流血,那么這就是一個不好的習慣了。
2025-03-28 09:31:13 -
孩子總是咬指甲怎么辦
絕大多數孩子有這種現象的時候,自然而然,你不用去管他,自然就好了。但是也有少部分的孩子會延續時間比較長,那我們不妨從下面幾個方面去做:第一個,當你的孩子出現這種現象的時候,第一個,不要過度批評。你越過度批評,他越強化這個東西,物極必反,不要批評;第二個,不獎勵。也就是他有這種行為的時候,不會給他過多的注意。那怎么辦?但是也不應該說你就這么弄去,我就撒手不去管了,不是這么個意思。當他有這么個動作的時候,有意識的轉移他活動的內容、或者是方向。手擰著,拉著跟我干別的去。你不提咬手指甲的問題,讓他去做別的事情去。有意識的轉移,這樣時間一長了,慢慢的就淡化掉了,這是一種方面;再一個,當這種方式還解決不了,那怎么辦?咱們再所謂的行為主義的治療方法。把這個鉛筆頭抹上一些黃連素,或者是指甲上抹連黃連素,當他咬了以后自然就產生了一種苦的感覺,反復這種感覺就會慢慢退化掉。但是這種行為特別的難受,必須得爭得孩子的同意、認可,才能堅持做下去。還有一種情況就是,當有些孩子過度的嚴重,產生一些損傷了。比如說特別小的孩子,他這方面你也做不了,那怎么辦呢?比如說月里的孩子,或者是一歲的孩子,那有必要把手裹起來,必須強制性的,否則的話就容易產生手指的傷害。當然對于大點的孩子,我們可以講事實、擺道理,行為矯正的方式來做就可以了,這并不是特別大的一個問題。絕大多數孩子等他進入青春期以后,不管你覺得多么重,到了初高中自然而然就緩解了,因為這個畢竟是一個不特別體面的一個動作。等他進入了青春期以后,他特別重視自己的外表的形象和行為形象的時候,你不管他,他自覺得就注意自己的這種外表的形象了。所以如果你的孩子有這方面的問題,不必過度的驚慌,適度的干預就可以了。
2025-03-28 09:31:13 -
和婆婆帶孩子觀念產生沖突怎么辦
現在的孩子,獨生子女帶孩子。一般的來講,除了請月嫂以外一般讓婆婆來,或者說讓自己的父母來。自己的父母帶孩子的時候,可能沒有太大的矛盾,尤其是婆婆帶孩子的過程當中,容易跟媳婦產生帶孩子問題產生糾紛或者沖突。那么因為兩代人的生活觀念不一樣,帶孩子的方法不一樣。年輕人比較注重所謂的科學,老人歲數大的人比較注重傳統、注重經驗。她說我那時候帶你們的時候什么方法都沒有講,我不照樣把你們帶大了嗎?年輕人趕著說我這叫科學,這兩個之間到底誰是對的呢?沒有一個錯的,兩個人都是對的。首先我們從年輕人上來講,講究科學固然沒有錯誤,但是過度的科學對人的成長是有破壞作用。因為人的成長有些時候是不需要科學的,比如說科學需要講衛生,過度的衛生對人的成長沒有什么影響、沒有什么好處。一個人長時間在一個真空過程當中生活的人,一旦出去,他肯定要感冒的。因為人有強大的適應能力,這種適應能力會在生活的過程當中由于各種不良因素的刺激,會誘發他這種適應能力的。所以年輕人在講究科學的這一方面,不要過度。但是從公婆這一點上來講,我們過去帶孩子,孩子比較多,家庭經濟條件不允許,我們就順其自然了。那么對于老年人,也應該講究一點科學。一個是退一步,一個是進一步,這樣兩個人就形成了一個默契,這是至關重要的。不要過分的強調老人的對,也不要過分的強調年輕人的不對。兩個人都退一步,就很容易把這個問題解決了。
2025-03-28 09:3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