瀉內火,補體虛,舒服降血壓
在治療高血壓方面,中醫積累了很多的經驗。經過不斷研究,近年來國內醫學界也推出了不少降壓中藥和降壓穴。
針對痰、火、虛、瘀等高血壓的發病因素,我們利用藥物外用和穴位刺激等方法,通過腿療瀉火祛痰、補虛和絡,從而達到降血壓的目的。
(一)平肝瀉火降血壓
中醫認為,高血壓在很大程度上是肝陽上亢造成。所以,中老年人、經常喝酒的人以及平時脾氣不好的人,往往是高血壓的高發人群。針對這種情況,我們采取了平肝瀉火的降壓方法。
藥物:鉤藤30克,荔枝核30克,夏枯草30克,野蒺藜30克。煮水20分鐘后,維持藥液溫度40℃左右,洗泡雙腿30分鐘,以背部微微出汗為宜。
鉤藤又名鶯爪風,在葉腋處有彎鉤,故名鉤藤,以帶鉤莖枝入藥。鉤藤入藥初的文字記載見于南北朝陶弘景的《名醫別錄》。
中醫學認為,鉤藤味甘、性微寒,入肝、心包經,有清熱、平肝、止痙的功效。臨床上常借其平肝之力,用于治療高血壓。
經藥理實驗證實,鉤藤既有明顯的降壓作用,又有顯著的鎮靜作用,卻不會產生嗜睡的副作用。
穴位:太沖、水泉、內庭
太沖穴為人體足厥陰肝經的腧穴,肝經的水濕風氣由此向上沖行。位于人體足背側,當第1跖骨間隙的后方凹陷處。
取穴時,可采用正坐或仰臥的姿勢,該穴位于足背側,第1、2趾跖骨連接部位中。以手指沿拇指、次趾夾縫向上移壓,壓至能感覺到動脈應手,即是此穴。
可用拇指或中指按揉3~5分鐘,以局部酸脹為宜。太,大也。沖,沖射之狀也。肝經的水濕風氣由行間穴傳來,至太沖穴后因受熱而脹散,化為急風沖散穴外,故名太沖。
水泉穴為人體足厥陰肝經的郄穴,該穴位于人體的足內側,內踝后下方,當太溪穴直下1寸,大概2橫指,跟骨結節的內側凹陷處。
可用拇指或中指按揉3~5分鐘,以局部酸脹為宜。水,水液也。泉,水潭也。該穴的意思是腎經水液在此聚集形成水潭。
經水因本穴所處位置低下而為聚集之狀,只有極少的滿溢之水外傳照海穴的高位,經水的運行如從孔隙中輸出一般,故為腎經郄穴。
內庭為足陽明胃經的滎穴。內庭在足背,當第2、3趾間,趾蹼緣后方赤白肉際處。
它的去熱、去肝火、去胃火作用非常好,相當于人體自生的牛黃解毒丸。可用拇指或中指按揉3~5分鐘,以局部酸脹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