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經絡按摩的作用
經絡與臟腑、皮膚的關系
經絡是運行全身氣血、聯系臟腑肢節、溝通上下內外、調節身體各部組織器官的通路,它使人體各部的功能活動保持相對的協調和平衡。
經絡包括經脈和絡脈兩部分。經脈是經絡的主干,多循行于深部,有一定的遵行經路。絡脈是經脈的分支,有網絡的含義,較經脈細小,縱橫交錯,分布部位較淺。
經絡溝通內外、運行氣血、調節平衡的功能,臨床上主要是通過經穴的反應來體現的。經穴(通常說的穴位),可以通過經絡發揮調節臟腑、氣血的功能,激發機體內的抗病能力,以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因此,面部經絡
按摩,就是循經絡刺激有關穴位,達到理想的效果。中醫學認為,外邪侵犯人體是從經絡逐漸傳入臟腑,這是由表向里相傳的。
相反,如果臟腑發生病變時,也會通過經絡反映到體表上來,這就是經絡的傳遞作用。
人的皮膚像一面鏡子,能把身體內臟的疾病反映出來,就是說,只有身體健康無恙,皮膚才可能健美;若內臟器官發生病變,皮膚也會發生變化。
心
心主血脈,神志開竅于舌,其華在面,有推動血液在脈管中運行的作用。由于頭面的血脈分市較為豐富,所以心主血脈功能的正常與否,與面部容顏的榮潤關系極大。
心氣旺盛血脈充盈通暢,則面部皮膚因血液的滋養而紅潤、光澤,即所謂“其華在面”。如果心氣不足,心血虧少,則面色枯槁黯淡。
肺
肺主呼吸及體液調整功能,開竅于鼻,其華為全身皮膚。鼻為呼吸道的入口,肺病必至鼻疾。
因肺有調整體液的功能,能控制、營養皮膚機能,故肺氣虛弱必引起皮膚干燥無華。
脾
脾主運化,具有把水谷(食物)化為精微,并將精微物質轉運至全身的生理功能。脾的運化功能可分為運化水谷和運比水液兩方面。
脾能將水谷消化吸收變力維持人體生命活動、滋養皮膚和毛發的必需物品一一氣血,故中醫有“脾力氣血生化之源”的說法。
若脾運障礙,氣血不足,不能營養肌體,則出現精神萎靡、面色臘黃、毛發稀疏、肌膚干燥、形體消瘦等病癥。
脾能運化水液,即包括將人體的水液正常吸收和排泄,從而防止水液在體內發生不正常的停滯。如果脾運化水液的功能減退,水濕停聚于體內,則生濕、釀痰、可導致水腫、肥胖;
水濕停聚,日久生熱生火,濕熱邪氣上沖于面,可引起痤瘡,酒渣鼻等疾病。
現代醫學認為,凡患有消化系統疾病的人,因腸胃功能不好,維生素和蛋白質吸收障礙,無法保持其肌膚的潤滑,故英面色晦暗無華,皮膚粗糙少澤,易出暗瘡。
肝
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和主藏血。肝主疏泄,是調暢全身氣機,推動血和津液運行的一個重要環節,肝的疏泄功能主要表現在調暢氣機、調暢情志、促進脾胃運化功能三個方面。
若肝失疏泄,氣機郁結,血液淤滯于面,則出現黃褐斑、面色不華、晦暗、早衰等現象。
腎
腎主藏精。既能藏先天父母之精,又能“受五臟之精而藏之”。精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它能化生腎氣,溫煦五臟,使五臟功能正常,氣血旺盛。
人的生長發育與衰老,關鍵在于腎氣的盛衰,五臟功能的正常與否、氣血的盛衰,與腎的藏精功能息息相關。腎氣不足,可致面色黝黑、生黑斑、雀斑、黃褐斑、未老先衰。
腎有“其華在發”之說,腎氣虧虛,毛發則干枯、變白、無光、易脫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