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元時期,按摩運用範疇擴大。由于其間戰爭頻繁,跌打損傷較多,孕育了后世正骨推拿分科。為了更好地推廣和應用按摩導引方法,醫生開始習武,一方面是為了提昇體質,一方面也希望通過習武給患者提供新的內容。將按摩導引與武術結合,對后世按摩發展有很大影響。
明代的按摩治療非常盛行。按摩屬十叁個醫學科目之一,太醫院設有按摩科,針對內科、兒科、骨傷科等疾病。在小兒治療方面,當時積累了很多經驗和理論知識,形成了獨有的小兒推拿體系。著名小兒推拿專著相繼問世,如《小兒按摩經》、《小兒推拿方脈活嬰秘旨全書》、《小兒推拿秘訣》等。“推拿”這一名稱也是由此時開始。另外,以成人為對象的民間按摩開始活躍,稱為摸先生。
清代的醫院雖不設推拿科,但由于療效顯著,不論在官方還是民間,仍廣泛應用,專著發表很多。如熊應雄《小兒推拿廣意》、駱如龍《幼科推拿秘書》、錢懷村《小兒推拿直錄》、夏云集《保赤推拿法》。《醫宗金鑒》對推拿手法治療骨傷疾病作了較系統的總結,將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列為傷科八法,確立了正骨推拿的分科。
清末民國時期,中醫發展幾乎停頓。推拿受到比其它中醫專科更為嚴重的摧殘和壓制,一些有識之士不愿意學習推拿,許多正骨推拿醫師文化水平不高,以致得不到承認。推拿專業更受官方抵制,只能在民間流行。雖然如此,推拿簡便有效,在民間繼續有一定的發展,形成許多流派。如在一指禪推拿的基礎上,逐漸形成滾法推拿;在練功和武術的基礎上,發展了平推法推拿或稱為內功推拿。
1949年以后,中醫推拿療法再度受重視。許多醫療機構重新設有按摩科或正骨科,培養不少專業人材。開始整理歷史文獻,研究作用和治療原理,用現代方法來對推拿手法進行探索。
每天按摩保長壽
1、腳底
人的腳底有70多個穴位,6條經絡起止于腳上。科學家認為,人的腳底有成千上萬個末梢神經,與大腦和心臟密切聯系,與人體各部臟器密切聯系,所以將腳稱為人的“第二心臟”,可見腳保健的重要性。經常彎彎腳趾、散步、踩鵝卵石、溫水泡腳等,都有促進腳部血液流暢。把遠端血推向心臟和全身,調節陰陽平衡,防治疾病,健身益壽。一臺足浴盆就能輕松解決堅持腳底按摩的難題,不僅結合了按摩和溫水泡腳的功能,還能通過臭氧殺菌,只要舒舒服服躺在座椅上,它就能為您做全套的腳底按摩。
2、腋窩
刺激腋窩可促進血液循環。腋窩是血管、淋巴、神經多、豐富的地方。它的健身奧秘之處,在于受刺激后會使人大笑;笑時使各器官都能得到運動,促進血液循環,并使各器官充分得到養分和氧氣的交換,使大腦、心臟以及肺都受益匪淺。故專家們稱之為“腋窩運動”。
3、前胸
摩擦前胸可增強身體免疫力。科學家發現,前胸的胸腺是主宰人體整個免疫系統中重要的免疫器官之一,胸腺分泌出來的免疫活性肢物質,能監視體內變異細胞,并毫不留情地將其消滅;同時又有抗感染的功能和抗病能力;對延緩衰老也有一定的作用。每天堅持用手掌上下摩擦前胸,穴上至須部下至心窩部穴位100至200次,可激活胸腺,起到防病健身,祛病延年的作用。
4、脊柱
脊柱可滋養全身器官。脊柱是養生學家極為關注的區域,它是人體兩條大的經脈中督脈的行經之地。脊柱兩側的經絡與五臟六腑的關系極為密切。經常按摩脊柱,則可激發經絡的疏通,使氣血運行、血脈流暢,滋養全身器官而健身。
5、肚臍
肚臍常被養生學家營為保健“要塞”。肚臍為神團穴,中醫常用藥物貼敷肚臍,治療心絞痛、消化不良等病。經常按摩肚臍有預防和治療中風的作用,能玄病健身、益壽延年。 由此看來,常按以上部位,能有效的幫你延長壽命,更能養生防疾病。
結語:看了小編寫的關于按摩的知識,相信只要仔細閱讀完小編的文章,對于按摩的概況,你應該有了很大的提高。按摩幾乎沒有副作用,而且按摩的功能還是很多的,例如按摩可以治療肩周炎、勁椎病、老寒腿等癥狀都有很好的效果,大家來試試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