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
太醫院雖未設推拿科,但推拿學在小兒、骨傷、內科、五官推拿及膏(藥)摩的應用以及流派形成上取得了很大成就,如一指禪、內功、正骨、腹診、臟腑經絡、捏筋拍打等民間推拿流派,加上明代傳承下來的小兒點穴推拿流派,均以分散的形式在民間存在和發展,一直延續到民國時期并出現地域性特征。如魯東湘西的兒科推拿、北方的正骨推拿、江浙的一指禪推拿、山東的武功推拿、川蓉的經穴推拿、上海的擁法推拿等。
綜上所述,推拿按摩療法起源于民間,自殷商成為宮廷醫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至秦漢發展成為一門中醫學科。此后,在歷代的發展中不斷從民間汲取新的手法和醫療保健經驗,經歷代醫家的不斷總結、創新和完善,形成了一門跨學科的中醫臨床專業。而推拿按摩學的發展,又推動了民間推拿按摩療法的不斷創新和成長,并成為民間推拿按摩療法堅實的理論基礎。由此可見,中醫推拿按摩學科與民間推拿按摩療法的發展,相輔相成,相互為用。
保健推拿起源
中醫推拿,又稱“按摩”、“按蹺”、“導引”、“案扤”、“摩消”等。是依據中醫理論,在體表特定部位施以各種手法,或配合某些肢體活動,來恢復或改善身體機能的方法。按摩推拿是人類古老的療法之一,屬中醫學重要部分。
中醫推拿簡便安全,療效顯著,一直被廣泛應用。
據文獻記載,中醫按摩發源于河南洛陽區。早在秦漢時期已有專著《黃帝岐伯按摩十卷》,說明秦漢以前,按摩已成為一種比較成熟的醫療手段。雖然該書早已失傳,幸而同期完成的經典《黃帝內經》中,亦有不少相關章節;對于按摩起源、手法、臨床應用、適應癥、治療原理都有闡述。醫圣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先提倡“膏摩”療法,即將配製好的膏藥涂抹在患者體表,然后用手法在其上撫摩擦揉,具有手法與藥用雙重作用,這不僅提高療效,亦擴大了按摩的應用範疇。
魏晉南北朝時期,膏摩療法進一步發展。葛洪在《肘后備急方》中首次為膏摩的藥方、辨証和製造方法等作系統總結。陶弘景又在《養性延命錄》中,介紹了啄齒、熨眼、按目、牽耳、梳頭、摩面、擦身等成套導引、按摩動作。成為后世養生保健、疾病自療之自我推拿法源頭。
隋唐時期是中醫推拿的盛世。宮廷太醫署正式設立按摩專科,并把按摩專業分級為按摩博士、按摩師、按摩工等,主理按摩教學和治療工作。此時的按摩基礎理論、診斷技術及治療方面都已發展到相當水平,可以認為近代推拿的雛型經已形成。另外,由于經濟、文化、交通發達,對外交流頻繁,推拿也隨中醫學傳入朝鮮、日本、阿拉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