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部
以脊椎為中線,雙手與脊椎成直角,往相反方向移動雙手。從背部上端開始移向臀部,再回到上端。用食指和中指從尾骨部位沿脊椎向上按摩,到頸椎部位。
已到預產期的6種按摩手法
此階段寶寶的視覺、聽覺發展迅速,適當運用按摩手法,可以促進寶寶的生長發育。具體操作方法如下:
頭部
推坎宮5~6次,并揉太陽5~10次;開天門15~20次;兩拇指自二眉之間沿鼻梁至鼻翼兩旁推揉5~6次,并揉四白穴5~10次;揉全耳,往復5~6次,揉聽宮15~20次。
胸部
雙手在胸部兩側,從中線開始做弧形按摩。
腹部
兩手依次從寶寶的右下腹向上,再向左到左下腹移動,呈順時針方向畫圓。若遇到寶寶腹瀉時,則摩腹應為逆時針方向進行。
四肢
一手抓住寶寶的胳膊,一手輕揉寶寶上臂和前臂肌肉群。對側手臂做法相同。下肢同上肢,用拇指端按揉足三里10~20下。
手和足
一手握住寶寶的手腕,一手拇指以寶寶的手心為中心畫圓5~6次。手背以操作者食指、中指托住手心,兩拇指由掌指關節端向腕關節推進,往復5~10次。補脾經(拇指末節羅紋面)20~30次,補腎經(小指末節羅紋面)20~30次。足部按摩是從腳跟向腳趾方向推進,并捏搓每根足趾。
背部
捏脊,用拇指橈側緣,食、中指三指捏拿脊柱兩側皮膚和皮下組織,雙手交替捻動,自下而上(自尾骨端至第七頸椎)。后用手掌掌側沿脊柱兩側的肋骨走向滑行,迂回。
解析15種小兒按摩
脾經:位于拇指橈側緣或拇指末節羅紋面。循拇指橈側邊緣由指尖向指跟方向直推為補,稱補脾經;自指跟向指尖方向直推為清,稱清脾經;來回直推為平補平瀉。亦有旋推拇指末節羅紋面為補的,補脾經和清脾經統稱推脾經。補脾經能健脾胃、補氣血,清脾經能清熱利濕、化痰止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