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灸距離以皮膚感覺為準,佳時間無定式
很多人都不知道在施灸時艾條要和穴位或皮膚保持多遠的距離。距離太遠了力道不足,不能發揮艾灸的功效,太近了容易灼傷皮膚。艾灸時佳距離為以人的皮膚感覺為準。
艾條在剛點著的時候溫度不高,這時可以稍微近一些,讓艾條和皮膚保持1到2厘米的距離。隨著艾條燃燒的逐漸充分和溫度的升高,距離就要稍微遠一點,保持2到3厘米的距離。這樣才能使效果達到佳。
艾灸的時間沒有固定的模式,中醫講究對癥下藥,因此每個人艾灸的時間都是不一樣的,在日常保健時施灸的時間沒有定式。有的人經絡敏感,稍微灸一會就全身都熱起來,有的經絡不敏感時間就要稍稍延長一些。灸多少時間要以局部皮膚的變化為準。如果發現皮膚慢慢變紅,出現紅暈了,那就可以停止了。
夏季艾灸的五個注意事項
一是分體質
艾灸適宜虛證和寒證,如虛弱怕冷、久病久泄、關節冷痛、寒咳哮喘、風寒感冒等;不適合實證和熱證患者,如上火、口舌生瘡、大便干結、小便短黃、發熱等。
二是分人群
青壯年和男性可以多灸,婦女和兒童宜減量、少灸,孕婦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灸。
三是分身體狀況
極度疲勞,過度饑餓、口渴,醉酒時都不宜治療,尤其是患有胃腸疾病的人更應該注意這些。大悲、大喜、大怒等情緒不穩定時也不宜用,否則會使艾灸的效果大打折扣。
四是分穴位
常灸的穴位主要是足三里、關元和神闕,這些穴位能激發人體正氣,增強抗病能力,起到保健作用。好不要在面部、陰部施灸,以防形成瘢痕,影響美觀。
五是分時間
做艾灸前應接受醫生的指導,一般灸半小時左右,時間不能過長,一天灸1-2次。
施灸時間過長、次數過多可能會出現發熱、口渴、上火、皮膚瘙癢等癥狀,有的還會起紅疹,在這種情況下都應該適當減少艾灸次數或者咨詢專業醫師。
結語:艾灸足三里的作用你了解了嗎?足三里的養生保健作用有很多,通過對足三里的施灸能幫助我們調節體質,針對中年人,我們應該更加重視足三里的保健。夏季艾灸的時候要注意一些事項,個人體質、時間、穴位等都需要我們分清,希望上文的介紹能幫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