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接灸
間接灸——也叫隔物灸,隔姜灸、隔蒜灸、隔鹽灸、隔餅灸、黃蠟灸、硫磺灸等。
是用藥物將艾炷與施灸腧穴部位的皮膚隔開,進行施灸的方法。如生姜間隔灸、隔鹽灸等。
隔姜灸
隔姜灸,在明·楊繼洲的《針灸大成》即有記載:“灸法用生姜切片如錢厚,搭于舌上穴中,然后灸之”。
之后在明·張景岳的《類經圖翼》中提到治療痔疾“單用生姜切薄片,放痔痛處,用艾炷于姜上灸三壯,黃水即出,自消散矣”。
在清代吳尚先的《理瀹駢文》和李學川的《針灸逢源》等書籍中有亦有載述。現代由于取材方便,操作簡單,已成為常用的隔物灸法之一。
灸治方法與古代大體相同,亦有略加改進的,如在艾炷中增加某些藥物或在灸片下面先填上一層藥末,以加強治療效果。
【操作方法】
取生姜一塊,選新鮮老姜,沿生姜纖維縱向切取,切成厚約0.2 ~ 0.5cm厚的姜片,大小可據穴區部位所在和選用的艾炷的大小而定,中間用三棱針穿刺數孔。
施灸時,將其放在穴區,置大或中等艾炷放在其上,點燃。待患者有局部灼痛感時,略略提起姜片,或更換艾炷再灸。一般每次灸5~10壯,以局部潮紅為度。
灸畢用正紅花油涂于施灸部位,一是防皮膚灼傷,二是更能增強艾灸活血化瘀,散寒止痛功效。亦有針灸工作者采用隔姜行化膿灸法,對某些病證有較好的效果。其施灸方法及灸后護理可參照化膿灸法。
隔蒜灸
隔蒜灸,又稱蒜錢灸。本法首載于晉·《肘后備急方》。而隔蒜灸一名,則見于宋陳自明的《外科精要》。
古人主要用于治療癰疽,宋代醫家陳言在所撰《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十四中有較詳細的論述:癰疽初覺“腫痛,先以濕紙復其上,其紙先干處即是結癰頭也。
大蒜切成片,安其送上,用大艾炷灸其三壯,即換一蒜,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時方住。”該書還提到另一種隔蒜灸法,即隔蒜泥餅灸:“若十數作一處者,即用大蒜研成膏作薄餅鋪頭上,聚艾于餅上灸之”。
在明·《類經圖翼》中又作進一步的發揮:“設或瘡頭開大,則以紫皮大蒜十余頭,淡豆豉半合,乳香二錢,同搗成膏,照毒大小拍成薄餅,置毒上鋪艾灸之 ”,發展成隔蒜藥餅灸法。
現代在灸治方法上基本上沿襲古代,有醫者將其發展為鋪灸(將作專節論述);在治療范圍上則有所擴大,如用以治療肺結核及疣等皮膚病證。
【操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