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治病
治凍瘡
穴位:合谷穴(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間,近第二掌骨之中點處)、足三里穴。
方法:在凍瘡局部先揉按5分鐘。選準穴位后,點燃藥用艾條,對準已發或將發凍瘡處,各懸灸3~5分鐘,以局部皮膚潮紅色為度。若凍瘡在上肢或耳朵,必須加灸合谷穴3~5分鐘;若凍瘡在下肢,必須加灸足三里穴3~5分鐘。用本法連續艾灸3天,凍瘡不再復發。
治胃痛
穴位:中脘穴(位于腹正中線臍上4寸處)、足三里穴。
方法:選準穴位后,點燃藥用艾條,在中脘穴、一側足三里穴上各懸灸10分鐘,以穴位上皮膚潮紅色為度。胃痛可立即緩解。使用時要注意力集中。
說明:艾灸足三里穴能使胃痙攣趨于弛緩,胃蠕動強者趨于減弱;又能使胃蠕動弱者立即增強,胃不蠕動者開始蠕動。因此,除胃潰瘍出血、穿孔等重癥,應及時采取措施或外科治療外,其他不論什么原因所致的胃痛,包括現代醫學中的急、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腸潰瘍病及胃神經官能癥等,若以胃脘疼痛為主者,用本法艾灸,均能立時止痛。
感冒:風池,大椎,風府,合谷,肺俞,列缺
急性支氣管:肺腧,定喘,合谷
慢性支氣管炎:肺俞,膻中,脾腧,膏肓腧,太淵,定喘,合谷,足三里
咳嗽:膻中,肺俞,膏肓,天突,風門,列缺,大椎,足三里,豐隆
支氣管哮喘:定喘,肺俞,膻中
支氣管擴張:孔,尺澤,膻中
肺結核:肺俞,太淵,三陰交,膏肓腧,足三里,太溪
胸膜炎:肺俞,內關,期門,陰陵泉,俠溪,膻中
膈肌痙攣:中脘,足三里,內關,巨闕
急性胃腸炎:天樞,中脘,氣海,上巨虛
腹痛:氣海,中脘,內庭,脾腧,足三里,天樞
胃下垂:百會,足三里,中脘,梁門,關元
胃痙攣:天樞,中脘,梁丘,幽門
消化性潰瘍:中脘,梁門,足三里,胃樞
腸梗阻:足三里,天樞,支溝,下巨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