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嚴格掌握施灸劑量
灸量是指灸療對機體刺激的規模、程度、速度和水平等。它是灸治所致的刺激強度和刺激時間的乘積,取決于施灸的方式,灸炷的大小、壯數的多少,施灸時或施灸后刺激效應的時間等因素。掌握佳灸量,有助于提高療效,防止不良反應。按古今醫家的經驗,大致上包括以下幾方面。
1.由天時、地理定灸量
如冬日灸量宜大,方能祛寒通痹,助陽回厥。另如北方風寒凜列,灸量宜大;南方氣候溫暖,灸量宜小。
2.由年齡、體質、性別定灸量
不同的年齡、體質和性別,體質也是不一樣的,其陰陽氣血的盛衰及對灸的耐受性都是不同的,因此施灸時沒有固定的量或時間,需要根據年齡、體質、性別定灸量。古有以年齡定灸量,稱隨年壯,即隨年齡由小至大而遞增壯數,以壯年為限度。尚應考慮體質情況,并據男女生理、病理之差異而定灸量大小。另外,由于種族差異,灸量對機體的影響亦殊。
3.由病情、病性定灸量
病深痼疾,一般灸量宜大。如《備急千金要方》言“凡言壯數者,若丁壯遇病根深篤,可倍多于方數”另如灸治急癥、多數醫家主張壯數宜多,如在眾多著述中,灸“五十壯”、“百壯”、“二三百壯”、“五百壯”、“七八百壯”等描述隨處可見。《扁鵲心書》言:“大病宜灸臍下五百壯”。《西方子明堂灸經》指出臍中穴“主泄利不止……灸百壯”等。但也有醫家持不同意見,如《千金要方》認為施灸壯數應以身體部位來定,“苦卒暴百病……灸頭面四肢宜多,灸腹背宜少,其多不過五十,其少不減三五七九壯。”《類經圖翼》則認為應以卻病為度,“故灸者必令火氣直達毒處,不可拘定壯數。”而老年或體弱之保健灸,灸量宜小,但須堅持日久。病在淺表、灸量可小;在內則灸量宜大。癰疽陰瘡雖發于體表,但病根在內,故灸量亦須大。
4.由所取部位定灸量
所取穴位皮肉淺薄者宜以小灸量,皮肉厚實者宜以大灸量。如《備急千金要方》云:“頭面目咽,灸之欲生少;手臂四肢,灸之則須小熟,亦不宜多;胸背腹灸之尤宜大熟,其腰脊欲須生少”。實驗也發現,肌肉淺薄之處的大椎、至陰穴,少灸則轉胎效果佳,多灸之后效反差。
5.由灸炷大小定灸量
灸炷的大小,古籍述之頗詳。《備急千金要方》云:“灸不三分,是謂徒冤,炷務大也”。要求艾炷底部范圍不小于3分。此間接灸而言,若直接灸則不然,艾炷可小至粟粒大。在施灸時,通過選擇適當大小之艾炷以控制灸量。迄今為止,國內外臨床上應用的灸法種類,超過百種,本書即總結了114種。面對十分繁多的灸治方法,在實際操作應用時,必須針對不同情況,選用佳的灸法。
6.由患者感覺定灸量
患者感覺分二類,一為施灸后的灼熱感。根據不同病情,有的僅要求局部溫熱感,有的則要求有燙灼感,可按患者口述而加控制。另一類為灸的傳導感覺,如隔蒜灸中的鋪灸治療虛勞頑痹,須灸至患者自覺口鼻中有蒜味時停灸。這也是一種控制灸量的依據。
7.由施灸次數定灸量
將規定的壯數,一次灸完為頓灸,分次灸完稱報灸。對體質差者及頭四肢等肌肉淺薄處,可以通過報灸的方式控制灸量,以防止不良反應,取得預期效果。恰如《神灸經綸》所云:“若并灸之,恐骨氣血難堪,必分日灸之或隔日灸之”。
結語:上文詳細的為大家介紹了艾灸治療黃疸的方法,大家可以嘗試一下,艾灸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能夠幫助我們防治疾病,是個非常好的治病保健手法,我們應該堅持使用艾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