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的發展有很多年的歷史,艾灸被廣泛的使用一定有它自己的道理,那么實用常見病艾灸療法有哪些呢?哪些的病癥用艾灸來治療效果好呢?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艾灸的作用?現代醫學對艾灸的認識?
艾灸有很多不同凡響之處。艾灸療法的適應范圍十分廣泛,用中醫的話說,它有溫陽補氣、溫經通絡、消瘀散結、補中益氣的作用。
可以廣泛用于內科、外科、婦科、兒科、五官科疾病,尤其對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頸椎病、糖尿病等有特效。其次,艾灸具有奇特養生保健的作用。進入現代社會之后,針療不斷得到發展,而艾灸卻受到了人們的冷落。
艾灸雖然受到了冷落,但是并不影響它還在發揮的作用,用艾灸治療常見病的好處非常的多的,我們應該要注意的,那么跟小編一起來詳細了解一下吧!
實用常見病艾灸療法
腹痛、泄瀉
對受寒而致的腹痛、泄瀉,宜采用隔鹽、隔姜灸神闕法。準備些許食鹽及姜片一枚,姜片的面積略大于肚臍,切成0.2~0.3厘米厚的薄片,中間以針扎數孔。
受術者仰臥于床,暴露腹部,家人將食鹽填敷于臍孔,與臍周皮膚平齊為度;再將制好的姜片放于其上。將艾絨捏成底面略小于姜片的艾炷,置于姜片上,將艾炷頂部點燃。
隨著艾炷的燃燒,熱量穿過姜片,滲透到鹽層,直至到達肌膚。至艾炷燃盡后,再換一艾炷重新施灸,共灸3~5壯,每日一次。若姜片干枯皺縮,可在更換艾柱時將其一并更換。
此法有溫里祛寒、緩解疼痛、扶陽固托、升提止瀉之效。如伴返胃、吐食者,可將點燃的艾條懸于中魁穴(中指屈曲,近掌指間關節中點)施艾條灸,每次10~15分鐘。伴厭食乏力者,可用艾條灸于足三里穴(外膝眼下三寸),每次10~15分鐘。
呼吸系統疾病
感冒者可用艾條獨灸大椎穴(低頭,頸根部突出骨節之下凹陷中是穴),每次20分鐘,每日一次。也可用艾炷隔姜灸法,患者俯臥,家人把姜片置于其大椎穴,上放置艾炷,點燃施灸,共3~5壯,每日3次。
寒痰咳嗽者可用艾條灸于列缺穴(兩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橈骨莖突上,指間下凹陷是穴)及合谷穴(虎口后方肌肉豐隆處)20分鐘,每日一次;哮喘者可用艾條灸于天突穴(胸骨上窩中點)及上氣海穴(平臥,兩乳頭連線中點),每次20分鐘,每日一次。
(類)風濕性關節炎
患者俯臥,暴露背腰部,操作者將搗爛的蒜泥適量鋪于大椎穴(蒜泥餅直徑2~3厘米,厚度1厘米),再沿脊柱依次向下每隔1.5厘米置一同樣的蒜泥餅,直至股溝處。然后在每一蒜泥餅上放一壯艾炷(制法同上),同時點燃,燃盡易炷,如此每次灸2~3壯,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
對于上肢疼痛,活動受限較明顯者,可加艾條灸曲池穴(曲肘90度,肘橫紋外側端)、外關穴(掌背橫紋上2寸)、合谷穴;對于下肢癥狀較重者,可加艾條灸于陰市(髕骨外上緣2寸)、風市(直立垂手,中指間觸腿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