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傍晚走在路上我們不僅能夠看到跳廣場舞的身影,現在還能看到很多練習太極的身影,可見太極的健身效果得到了人們的認可,本期給大家推薦的太極拳是孫氏73式太極拳,一起來跟著學習一下吧!
太極拳的健身作用很多人都是知道,但是剛接觸太極的時候總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出現,運動量過大,稍不注意就會引起膝關節的損傷,那么在練習的過程中應該注意些什么呢?
我們在實踐中發現,有許多初學者練太極拳的姿勢不正確,而更嚴重的是許多人還以不正確的姿勢教授太極拳。這不得不引起大家的重視。
練太極拳強調全身肌肉放松,關節松開。但這種放松必須建立在保持各關節的正常功能和正確位置的基礎上。在肌肉放松的同時,一定要立身中正,進而貫徹頂頭懸、含胸拔背、沉肩垂肘、松腰等練拳要求。反之,如果肌肉松懈,姿勢又不中正合規,久之就會造成關節損傷。
練太極拳時,由于全身重量都由下肢承擔,所以少有人訴說上肢疼痛的,說膝關節疼痛者居多。太極拳講求虛實變換,避免雙重,所以有許多動作,都是一足支撐全身體重。
如虛步,也稱坐步是典型的步法,即全體重心落于一足,并屈膝下蹲,另一足虛著地。與單足直立相比較,膝關節負荷有根本的不同,它產生了一個橫斷膝關節的力P,而P隨著腿彎曲程度的增加而增大,以直立為零
練太極拳姿勢越低,膝關節承受的壓力越大,必然調動更多的肌纖維參與工作,才能支持膝關節維持支撐。所以我們說,以健身養生為目的,練太極拳姿勢高一些為好,不要蹲得太低,也盡量避免一足承重,虛步的兩足承重可三七開,即前足三分后足七分。
第三個問題是腳的位置。各式太極拳對腳的要求是不同的。例如弓步,楊式太極拳要求,前腳順,即腳尖向前,后腳外撇約四十五度角;而吳式太極拳要求所謂“川字步”,兩只腳尖都朝前,虛步也如此。如果做錯了,就都會造成膝關節損傷。
我們先分析膝關節的作用。膝關節不是萬向節,它主要的功能是順著脛骨[小腿]和股骨[大腿]方向向后彎曲,側向扭動的余地不大。
扭動過大就會損傷半月板,而這種扭傷比受壓迫更為嚴重。所以楊式太極拳的虛步要求開襠,使股骨、脛骨和腳尖三者的方向一致。這樣做,若左腳在前,就限制了身向左轉動的靈活性。所以吳式太極拳把后腳也順過來,以增加向左轉動的靈活性,而又保證了大腿、小腿和腳尖方向的一致性。
事情有利就有一弊,吳式太極拳由于兩腳都朝前,橫向的穩定性就不如楊式,向右轉的靈活性也不如楊式。所以吳圖南先生又把后腳位置取二者之間,改后腳尖向前為外撇約二十度角。
總之,無論什么式太極拳,都不能使膝關節外撇或里扣在腳尖方向之外或之內而呈扭曲姿態,否則會嚴重損傷膝關節。
后,我們討論“中正”與“斜中正”問題。
楊式太極拳宗師在“太極拳之練習談”一文中說:“身軀宜中正而不倚,脊梁與尾閭宜垂直而不偏。”吳式太極拳認為,發勁猶如推車,雙足腳尖朝前,身軀向前傾,才有力。
于是把摟膝拗步等弓步動作的姿勢由立身中正改為前傾。這樣的改動,有利也有弊,且弊大于利。現在吳式太極拳競賽套路,把這一改動稱之謂“斜中正”。吳圖南先生從吳鑒泉先生學習太極拳八年,仔細研討這一姿勢,認為不改為好。
其利弊比較如下:在技擊方面,身軀前傾,雖然發前沖勁大了,然而重心不穩,易為人乘。在養生方面,吳圖南先生長壽,在百歲時曾接待過美國太極拳基金會會長周宗樺先生,周先生問:何以長壽?吳老答“頂頭懸也。”吳老生前,任何時候都立身中正,這是數十年練習太極拳養成的良好習慣。
此外,立身中正,頂頭懸,使得頸椎和脊椎伸展,不壓迫脊髓和神經,而身軀前傾,則脊椎骨相錯位而壓迫脊髓和神經,同時,因抬頭使頸椎彎曲,而壓迫延髓和神經,久之成病。故吳圖南先生之太極拳姿勢,除斜飛勢等少數特定的姿勢外,皆立身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