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容易以失眠為表現
潘集陽表示,睡眠質量差容易產生或加重抑郁、焦慮情緒,反過來又會嚴重影響睡眠質量,使患者處于一個惡性循環狀態。而抑郁、焦慮等情緒與睡眠進程中的覺醒時間有密切聯系,即抑郁、焦慮情況越重,患者入睡和維持睡眠越困難,覺醒時間越長,睡眠質量越差。
也有許多人會因為自己長期失眠而焦慮,擔心失眠會演變成抑郁癥,反而加重了自己的心理負擔,產生惡性循環。潘教授指出,美國睡眠醫學會今年出版的《睡眠障礙國際分類第三版》中明確表示,長期的慢性失眠并不一定會發展成抑郁癥和明顯的焦慮障礙,“抑郁癥不是長期失眠導致的,而是本身就患有抑郁癥,通過失眠的形式表現出來。”潘集陽解釋,慢性失眠會引起心情波動和焦慮,但都達不到抑郁癥的重度標準,“我們常看到一些新聞報道描述,某抑郁癥患者自殺,此前他長期受失眠困擾,”潘集陽說,這給人造成印象是長期失眠導致患抑郁癥,但實際,也許這位患者的失眠是抑郁癥的一種表現,只是沒察覺而已。
拒吃“安眠藥”會導致病情加重
潘集陽還談到,一旦確診為失眠,有患者對藥物表現抗拒,談“安眠藥”色變,往往會導致病情越來越嚴重。“當你連續幾天確實睡不著的時候,需在醫生的指導下適當用一些藥物,幫助你入睡。”潘集陽說,經過多年醫學的發展,很多新型的鎮靜催眠藥物不斷面世并投入臨床使用,這些藥物副作用小,一般都不會形成依賴性,安全性很好,是廣大失眠患者的福音。
此外,有一個問題需失眠患者引起高度重視:失眠死扛不吃藥,對身體健康的危害比吃藥要大得多!潘集陽說,睡眠是人必不可少的一個生理需求,失眠時身體無法得到足夠的休息,會導致內分泌失調、身體功能受損、體質下降,白天精神身體疲累,引發焦慮、抑郁障礙等影響工作與生活。